主頁
關於我們
主席的話
架構
10周年紀念特刊
最新消息
會員申請表格
活動
政府資助項目
大舜青之林
大舜青之林架構
舜灣行深圳青年考察交流團
活動推介 – 何鍾泰博士與青年朋友分享會
大舜青之林最新動向
大舜青之林過往活動回顧
大舜青之林會員申請表格
大舜文章
最新文章
經濟與科技
教育與文化
房屋與基建
社會與民生
公共行政及管理
兩岸及國際事務
研究報告與項目
聯絡我們
中文 (香港)
English
返大陸讀書
Home
返大陸讀書
香港會是世界第一金融中心?
2011-09-24
如何看待選舉權利
2011-09-13
on
2011-09-24
Categories
教育
教育與文化
Date
2011-09-24
返大陸讀書
近來一套有關教育的印度電影《作死不離3兄弟》在香港上畫,口碑很好。片中主角挑戰學校制度,鼓勵同學以追尋知識為興趣而非只求分數,因為人會因興趣而追求卓越,成功就會隨卓越以來。聽到不少人看畢此片感觸自己在填鴨式的香港教育制度下長大,除了「讀死書」別無選擇。筆者絕對同意為知識興趣,而非為文憑唸書。有學生也投訴過筆者填鴨教學,連對碩士學生也要採取每周測驗的方法強迫讀書,情況有如回到小學,筆者當時回應只要填的是好營養,填鴨並沒有甚麼不好。過分寬鬆,後果並不見好。筆者便曾在面試學生時遇到香港某著名大學經濟系碩士畢業生不能回答GDP定義的事情。
我們當老師的經常投訴新一代學生不學無術,但是我們很少問過自己做過甚麼來改變這問題。學生連基礎知識都把握不好,應該是老師的錯。無心教學,創造無數大學本科都不如的碩士課程來騙取學生時間與金錢,實非大學之道。
一萬小時定律
投訴填鴨的人,十居其九不是讀書太多,而是要讀少少都嫌多,而所謂填鴨,只是透過考試測驗確保學生會真的讀書。很多人覺得讀書無趣,是因為沒有心讀,也有很多人投訴書本知識不實用,那是因為讀得不夠深入而已。事實上,我們經常講到填鴨教育扼殺了創造力,好像現在的學生基礎知識已經很好,主要問題是因為不夠靈活,不能創新。以筆者接觸的所謂優秀大學生為例,他們主要問題是基礎薄弱,中英文都不甚了了,沒有多少可以正規語體文寫出通順文章的。大學畢業,但連基本中學數學都把握不好。筆者見過有創造力的人大多博聞強記,通曉古今。能夠看得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認為英美教育就是放棄基礎教育,放任自流,實在是香港人受到多年英國二等奴化教育的後遺症。筆者到訪過的世界名校,填鴨的程度比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理由很簡單,一萬小時定律是天才也逃不過的法則。
評核教育好不好,不必使用艱難準則,最基本看學生學到多少。而要學生學懂知識,筆者不清楚各種創新方法成效如何,只肯定多花時間、讀一遍不懂就讀十遍的方法有用。勵志片中的主角是天才,中庸學生要讀10小時的內容,他可能3小時便會融會貫通,可以不同方法學習,或學多點不同的東西。現實中的天才並不多,你看到的名學院博士,包括筆者,都只中庸之資,苦學成才而已。大部分課程,基本知識都靠「死讀」,「死讀」夠了,才有基礎去追求下一步。譬如我們要學寫文章,如果「死讀」是指肯誦古文觀止與唐詩宋詞,那這就是種「死讀」非常有益。
實行小班教學
早前大舜政策研究中心委託研究改善香港貧富懸殊、社會流動性的問題。筆者認為提升教育便是最有效的辦法。世界大城市,如紐約倫敦,就業人口中大學生比例非常高。在香港,非大學畢業生沒幾樣高薪的工種可以選擇。人們常把教育想得太艱難,而其實提升教育質素沒有甚麼神秘的方法,只要令學生放更多時間讀書,按學生的能力施加不同的教學方法,應該不會有太差的效果。
這要由小學教育做起。小學課程着重基礎訓練,投放時間比一切重要。像語文,肯放時間便一定學懂。全英國的人都懂得英語,不是因為教英語的方法特別好,因為他們在家有說英文的父母而己。高強度和高密度的教學方法最有利小孩學習,但現在的小學師生比例是1:40,每個學生獲分配關注的時間很少。為甚麼補習﹙不是為應付公開試提供貼題雞精那種﹚有效?因為小組或私人補習的師生比例低。
有人以為除了依賴學校教育,家長也要負起責任。然而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教,統計指出讀書較差的學生中,大部分來自家境較差、父母教育程度較低的家庭。因此對於來自這種家庭而學習有困難的小孩,最好的做法是把他們留在學校愈長時間愈好,放學後一直在學校做功課溫習至晚飯才回家。
小班或高密度的學習成本很高,所以只應為成績最壞的三分之一推行。不錯,這方法的成本很高,社會大量補貼這群學生,可能只可把他們拉回平均水平,但任由問題留到中學才處理,就更難解決。這對現在收生不足的殺校、教師失業問題也有好處。
寄宿更能專注
成績差的中學生,一般與品行問題有關。要學生讀書,需要為他們提供好的生活環境,遠離壞的群體,同時有足夠的康樂活動發洩精力,寄宿學校是辦法之一。這些條件說起來容易,但在香港不易實行。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必須離市區夠遠,而且寄宿學校用地多,香港地貴,賣給地產商建豪宅對香港經濟比較有利,所以寄宿學校最好建在大陸,而且要在偏遠地區。理由很簡單,除了便宜外,人迹罕至,沒有毒品,沒有卡拉OK,沒有酒吧,讀書便成了最中的娛樂。
有人或認為此舉是把福利轉到大陸,但教育不是福利,而是社會成本。有人或認為會把香港教師的飯碗打破,但教師失業,不應該是阻礙提高教育的原因。有人或認為一陸的教師未必懂得教香港課程,但對於成績最差的學生,讀的是不是香港新高中的課程並不要緊,他們需要的是ABC、加減乘除、寫作等基礎教育。
要解決問題,必須面對現實。筆者接觸的Band 3中學還沒有聽過「床前明月光」,甚麼新高中通識教育對他們有意義嗎?近朱者赤是有用的,香港的寄宿學生最好和大陸的勤奮學生混在一起。此外,小學小班高密度教學應該可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兩個計劃同時實行,應不影響目前老師的就業問題。
大陸除了地便宜,人工也便宜。寄宿學校要的舍監、工人,大陸的成本低很多。聘請老師,月薪也是3000至4000元人民幣。同一計劃,在香港實行的經費至少是6至10倍。現在香港的教育開支已佔政府開支20%,難以應付這種開支。
好大學私有化
至於大學的問題,在舊文已提過,這兒不詳述。主要原則是讀好大學、讀有能力賺錢的科目﹙如醫學、法律、金融﹚的學生,不應由政府資助讀書。政府可以低息貸款給這群學生,他們畢業後薪酬達入息中位數的立即還錢。不愁收生的好大學應該私有化,政府便可以利用多出的錢建設多4至5間公立大學。公立大學以教育為主,想做研究型大學的也該私營。雖然次等大學的畢業生未必是精英,但增加大學生比例對社會有很大幫助,現時香港18%的大學生比例太低,先進國家尤其是國際都會至少應有六至八成。
加強教育也要控制開支,重點是看誰應該幫。沒有必要一視同仁,天生聰明、天生富有的沒理由要社會比較貧窮和天資不如的人幫助。(本文為大舜政策研究中心委託分析文章。)
王澤基
香港中文大學應用金融學教授、碩士課程主任
前巴克萊銀行常務董事,逾十年後投資銀行經驗
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
下載PDF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智囊 王澤基博士
iMoney | 2011-09-24
Related posts
2015-08-19
發展運動提升青年競爭力
Read more
2013-06-04
莫將儒家價值觀的復興當成「道德作秀」從「孝」談起
Read more
2013-04-13
懷念「哥哥」 反思風華絕代背後
Read more
No translations available for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