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將儒家價值觀的復興當成「道德作秀」從「孝」談起
2013-06-04香港需要智能交通系統嗎?
2013-05-07
智能建築的發展趨勢
隨着人類的知識技術不斷增長發展,建築體系也在進步演化,現今新一代建築物,已非一些簡單的混凝土盒子,而是配備高科技、環保設施、控制自動化的文明結晶,統稱「智能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智能建築能讓用戶倍感方便,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並因其能源效益高、營運成本低,更能達到更佳的投資回報率。
智能建築的設計目標,在於提升使用者的生活質素,讓建設物可與周遭環境維持和諧,因此環保、舒適度、安全健康、生命周期成本等等,都是智能建築必須考慮的元素。以2003年落成的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國金二期)為例,除了設有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臉部辨識系統、虛擬接待服務等高科技裝置之外,亦具備節能幕牆、智能室溫調節系統等環保設施。
此外,有別於一般高樓,國金二期的支撐結構並非集中於外圍,而是分布在建築物中心、外牆八條柱,以及機房樓層的桁架;外圍結構物減少,大廈的視野因而更加遼寬,用戶得以飽覽城市和港灣的景色。種種優秀先進的設計及裝備,令國金二期獲得香港IBI(Intelligent Building Index,智能建築指標)高度評價。
又如位於香港上環的智選假日酒店,其建築設計與高科技結合,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目標,因此先後獲得美國、新加坡和香港環保建築鉑金級認證。該酒店的外牆和壁畫裝飾,是以廢棄環保物料造成,內部則採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走廊感應節能系統等裝備;設計亦顧及到酒店對周遭環境的影響,房間的窗簾會在晚上自動關閉,以保持室溫及減少對外光污染。
若將智能建築的概念擴大為「智能地區」(Intelligent District),則更強調建築物之間的訊息共享,從能源的供應及使用,到廢物處置及管理系統的運作,皆務求更有效地分配資源、減少浪費。香港舊啟德機場的重新發展,即以地區作為規劃單位,融滙住宅、商業、休閒等功能,並配合各種環保基建,讓整個區域更智能化,例如該區的供冷系統是由中央空調系統生產冷凍水,通過地下水管網路輸送予區內各智能建築的用戶,新系統每年可以節約高達8500萬千瓦時電力,相當於最多可以節省7650萬元電費,並減少59500噸二氧化碳排放。
智能地區的下一步發展,是以都會為單位的「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智能城市的重點在於有效利用資訊與通訊技術和人力資源,以提升生活質素和實現可持續經濟發展,因此以溝通網絡為主的基建不可或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近年生態遭受破壞、社會動盪等因素,全球天災人禍頻仍,災難管理成為許多城市所面臨的挑戰,更完善的智能建設和配套,可大幅加強城市的應對能力。
再進一步,將資訊及通訊技術,與國家層面的管治及政策結合,便構成了「智能國家」(Intelligent Country),無論是國土安全、外交、醫療、教育、農業、環保、文化等,皆為資訊及通訊技術設備的應用範疇。智能電網(Smart Grid)是最常見例子之一,其輸電網路以雙向數碼科技建立,可自動偵測電力用戶的狀況,讓電力供應商調節電力供應量,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節約能源之目的。目前智能建築尚在萌芽階段,傳統建築仍盤踞各國大部分版圖,並對地球生態構成重大威脅。研究顯示,世界各地的建築物共耗用了全球40%能源、25%食水,以及40%資源,而建築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佔全球總排放量的三分一。
鑑於建築群對環境的深遠影響,聯合國正以推廣智能建築,作為實現經濟永續發展的手段。據估計,若建築物採用目前市場可提供的技術,能源耗用量可大幅減少30%至80%。現今世界的環境問題已經非常嚴峻,因此發展智能建築,實在刻不容緩。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執委 梁以德教授
信報 -「舜息廣博」 | 201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