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美中不足
就今年《施政報告》的主要內容來評說,有關民生的問題有三大項,即住屋問題、老人問題、紓解民困,這也是近年來社會最為關切的問題。這三項也是政府今後幾年要落實來處理的民生問題,可見曾特首的執政團隊真的把民生訴求聽進去。儘管有輿論指出,報告的具體計畫未必能一步到位,一次過把民生問題解決掉。可是任何社會的民生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驅寒也要有個過程,只要政府有開步,總比原地踏步好得多。
話又說回來,今屆《施政報告》有關住屋的計劃包括四方面:第一是承諾未來五年落成約七點五萬個公屋單位;第二是復建居屋,由二零一六至一七年開始,四年內最少提供一點七萬個單位;第三是確保有足夠土地供應,目標為建造二萬個私人單位,一點五萬個公屋及五千個新居屋單位;第四是啟動「可買可租」的「置安心」計劃。
以上四項計劃,復建居屋可說是徇眾要求,在過去已有,中斷了再來,沒有新意。過去被人詬病之處,是「補地價」的做法令到「居者」變相被充公所得物業增值,政府與民爭利,莫此為甚,比起「居者」從市場置業來炒增值遜色得多。為防被人詬病,政府今後不妨考慮將「補地價」調低或取消,從扶貧角度去看,未嘗不是好事。至於承諾多建公屋的計劃,表面看來是濟貧之舉,但從長遠來看,令到住公屋者得不到其住所增值的好處,在樓價長期不斷攀升的情況下,反而變成了「擠貧」不是「濟貧」之道。因此,如果能將公屋計劃拼入「置安心」分成高低價的選擇,讓人人都能量力置業,相信會得到低下層居者的歡心,從而紓緩貧富矛盾,善莫大焉。
多建公屋成「擠貧」政策
談到「老人問題」這部分,可取的有兩點:第一是讓移居廣東的合資格長者可在當地領取高齡津貼,這做法也是徇眾要求,過去很多聲音要求政府這樣做,現在果然如不少長者所願,不但對已移居者是好消息,相信也會鼓勵更多有需求的長者效法。不過這做法還可以更進一步「精益求精」,就是在港府統籌下與內地政府合作,建造長者公寓,讓北上移居長者合群而居,將津貼費用作公寓開支費用。這樣做好處很多,如可安排老人身心健康活動,好過現在讓他們孤單自助。如果成功,還可進一步將現在資助本港養老院的做法,北移內地,用同樣的錢為老人做更多的福利照顧,既可對老人多作照顧,又可讓他們有更大的養老空間。
至於讓長者享用低價交通工具、推出公眾泳池月票都是好事,但其實用處有多大?有多少老弱人士會經常到處走?月票會否比日票更實惠?則要看有多少老人經常游泳。想到這一層,未免給人一個「門面」工夫之嫌。
談到「紓解民困」,《施政報告》選擇了資助綜援家庭代繳公屋兩月租金,同時多發綜援一個月。如此做法只能算是濟一時之急,更好的做法不妨考慮協助綜援家庭成員成立「互助社」,像注資非政府機構成立小企業聘用殘疾人士的辦法,讓「互助社」協調綜援家庭成員的時間與技能,空身出來找點收入,不要像現在拮据過日,也可免得將來子女大了,自己反而回不了社會去打工。這種「互助社」的點子早已被學者建議過,但願政府能加以考慮!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智囊 陳振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