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長不是「政治和尚」
孫中山先生曾給政治下一個定義:政治就是眾人的事。這麼說來,大學是眾人的機構,又是為社會國家栽培人才的教育機構,作為大學校長,他不可能與政治隔絕,也不該與政治隔絕,否則便難以為公眾承擔辦好最高學府的責任。
大學作為公眾機構是個普通常識,它又是一個教育機構,也是普通常識,其本身與政治的關係是不難明白的。
首先就說,學術自由(Academic Freedom)本身就是一個政治哲學概念,怎麼才算自由,在何制度下才最能發揮人的自由,這在各家哲學思想上都有不同的見解。
近代兩個席捲全球的意識形態: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便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哲學思想,而且都被認為各有長處,而不是誰對誰非的問題。就算是老牌的美國資本主義,在其捍衛個人可以無限地追求與擁有私有財富之餘,亦利用各項財政及稅收等政策,適當調整社會的財富分配,以保障國民的基本生活及權益。
大學校長不可能與政治隔絕
英國作為老牌的「福利國家」,亦擬訂了許多照顧普羅大眾的福利計劃。這麼做的考慮是因為英國從其發展的歷史經驗中體會到,一旦普羅大眾都無法過一個合情合理的生活時,國家社會便會走向革命(如法國大革命) ,到時不但資本家會財產蕩然無存,連生命也會斷送,更遑論自由了。英國在目擊法國大革命的同時,也施行循序漸進的福利計劃,道理在此。
說到「學術」領域的自由,也是人類應享有的重大自由,目的在保障人有不斷追求學識的自由。正如資本家追求財富之自由令到社會財富不斷水漲船高,投放於社會福利的資源也可不斷充實。學術自由保障學界有不斷追求學識的自由,令到社會知識不斷發展,為社會進步提供動力。作為一個大學校長,維護學術自由這個政治工作不但責無旁貸,而且還要好好利用這個政治技巧,以化解各種利益衝突。
大學存在著的矛盾主要有下列幾方面。首先是大學資源與公眾資源分配的矛盾。眾所周知,作為大學校長,他的重大領導工作之一便是為大學發展尋求更多的資源,除了向私人募捐外,大學經費絕大部分來自政府撥款。一旦涉及納稅人的公帑,校長無可能不對公眾負責,這下子他的政治技巧該派上用場的地方,是如何使校內的資源分配做到更合理與更有成效。
平衡社會利益與學術自由
他的政治技巧高明與否,有賴於他的學術遠見與對社會發展需求的理解,並在大學體制所賦予他的領導職權下,去平衡各個院系的人事與發展的利益。這方面的政治技巧一旦欠奉,他就無可能戀棧其權位了。
對外,他必須面對公眾的質疑,向政府交代大學的財政開支是最合理及最有成效的安排,本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所做的工作便給了大學校長一個很大的壓力。舉例來說,好幾年前科技大學的校長便被立法局質疑其資源濫用的問題。經此一役,便造成了今天有立法會議員出任校董的成規,目的是讓議員參與監督校政。
這就是大學的政治,大學校長有責任去平衡社會利益與學術自由,他豈能置身於政治之外?
其次,香港大學在港英統治時代,校長被委出任行政局成員的做法,這個工作本身就是政治。為什麼政府不害怕這會導致把政府權力帶進校園而破壞學術自由呢?當時合理的解釋是,大學是香港發展的重大動力之一,讓校長參與行政局的政府決策工作,有助促進大學和社會共生發展的雙贏局面。可見大學校長不是「政治和尚」,清規到不吃人間煙火。其出任行政局成員,問題不在於他入局或出局,而是要看他是否有政治技巧,扮演雙重角色來平衡大學與社會的利益。
再者,大學是社會最高學識的殿堂,在政黨政治無孔不入的世界,各國政客都想爭取大學教授與學生加入他們的政黨,作為大學校長,他的最大政治考驗是在維護個人參政的權利之餘,也有責任不要讓人濫用其學者或學生身份, 把公帑當私用。例如既是黨領袖又是教授的雙重身份,他不能在課室發展黨員,辦理入黨手續。
由上觀之,大學校長無政治,是天方夜譚。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智囊 蔡錫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