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非無價 不能一刀切
2011-07-09我們對下任特首的期望 明報 | 2011-06-27
2011-06-27
港珠澳大橋觸礁的反思
港珠澳大橋工程被叫停,是因為環評報告欠缺了工程對環境的影響,被法庭判決違反程序,工程未獲得環境許可證立即停止。
這項工程「觸礁」,令香港社會震撼,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是港珠澳大橋是一項受大部分香港人歡迎的項目。
第一,大橋有利於香港與澳門、珠海和珠江三角洲地帶的經濟整合,有了大橋可以將這些地方的全面發展納入香港三小時內行程的幅射範圍,以香港的國際大都會的硬件和軟件服務優勢,可以當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帶頭者,從而讓香港在二十一世紀和整個中國,甚至整個亞太區,發揮更大的經濟能量。
如果大橋官司最後扳倒了整個工程無法去馬,在周遭國家尤其是新加坡正在虎視眈眈,超越香港之際,香港再失去這個與珠三角作出交通整合的黃金契機,很容易會被內地超越,變成落後於經濟大形勢的孤島。
第二,不少人擔心大橋的工程如果因為欠缺部分環評報告而被法庭宣判無效,長遠的影響會有骨牌效應,不知多少正在初步設計或可行性報告階段的工程項目要停下來,影響各項大小政府工程的招標及開工,從而影響了整個建造行業;此外,工程的拖延亦會令到成本上漲,保守估計大橋的工程延誤,政府需額外支付的工程費將達二、三十億之鉅,嚴重損害公眾利益。
工人坐困愁城
法庭裁決對環評條例是否規定基線評估為必要條件,這要留待上訴法庭去判斷。不過,在公眾等待結果的同時,估計大橋停工所帶出來的即時影響十分嚴重,單是大橋工程本身的工人便將有一萬人要停工無收入,其它同樣因高院判決而須重新規劃的工程據政府估計最少有八十個,同樣需要停工,受影響的工人超過二萬人。
根據這個估計,有工會表示受影響的工人不下三萬人,連帶他們的家人,若以一家有三人來計,則超過十萬人,情況不容忽視! 此外,我們認為工程界對於今次法庭的裁決存在不同意見,爭議很大。因此,大橋案隨時不只上訴至上訴法院,甚至終審法院,這絕對不是短期內可完成訴訟程序的,工程的拖延已是事實。
若以一年工程停頓來計,損失可能是工程總開支的10%。若工程最終無法去馬,如何收拾殘局的損失更無法計算。另一個即時影響則有見於社會的兩極反應非常強烈,直接受害的工人,三萬勞工不會坐困失業愁城,他們的家人與受影響的業界對官司影響生計十分不滿,因此一些工會代表對官司的始作俑者責難說: 「你們要藍天白雲可以,但也要給我們叉燒飯;何況,建橋後還可以有藍天白雲。」
發展與環保的平衡
我們認為環保與發展其實不會必然處於對立面。無規劃的發展,傷害大自然的環境,大家必然反對,但是環保也要講理性,不能盲目排斥一切發展。香港是一個法治的城市,市民依法享有司法覆核的權利,但是不是每一個議題都是用司法覆核去解決為最合適?社會大眾需要認真思考。
像興建港珠澳大橋涉及重大公眾利益,而且已獲立法會撥款,故有關港珠澳大橋的環評報告是否應該包括朱婆婆提出的環評基線評估部分;朱婆婆當然有權提出司法覆核,但反對的政黨及議員早應在討論是否批准撥款興建的時候,或相關的環保委員會內提出及進行討論,而不應在經過公眾諮詢及立法會通過之後,才提出司法覆核,阻礙工程施工
。
翻查記錄,無論在立法會的財委會,環保委員會及政府公眾諮詢期間,均沒有記錄顯示反對工程的人士或政黨曾提出過大橋的類似環評要求。
因此,此乃反對工程的人雖然嬴了這次司法覆核的官司,但卻輸了民意的原因之一。
任何工程的環境影響可以有無數的因素,這些因素也都會因為一項大工程的開展而帶動更多的小工程誕生,從而增加更多不同的而影響原始工程的環境。如果因此而怪罪到原始工程,那麼,現實上幾乎現在快要上馬的大部分工程將因環評這一關而受拖累,因為在社會與經濟不斷發展的概念下,一個工程連帶推動其他工程不斷的擴展,是必然而斷然的趨勢。
以經濟發展角度,有一個怪圈。愈是貧窮的人愈需要發展帶來的機會,因為他們需要工作。本來,這次大橋工程的爭拗可以透過重訂環保法規,將環評條例寫得更清楚。但在當今泛政治化,支持環保的人士給人的感覺是祗講環保,不顧及其他受影響者的處境。
此外,各政黨也不會坐下來談如何整合意見和凝聚共同利益,各黨派的態度,總是將過去的過錯當作是政府的過失來鞭撻。如此情況,政府不提修法則已,一旦因應現實情況提出新的環評法例,社會運動又會伺機而動,兩極化的政治對立又會沒完沒了。
我們認為,在現今香港的社會有一個現象,例如講環保一定都站在道德高地,相反講發展就一定是邪惡,是地產霸權等等,這都是兩極化的思維,對香港並不健康。
近年來,環保人士的要求也愈來愈高,但任何環保的要求都不應具追溯力。例如,若以往的政府工程一直沒有要求做基線評估,則法例應修改配合,修改後的環評條例應只適用於以後的工程,已經獲批的工程就不應受影響。至於現在法例是否清晰,是否應該修改,則應由立法會去決定。
以上是大舜政策研究中心於2011 年6 月7 日舉行的「港珠澳大橋觸礁的反思」研討會的意見匯集。
是次研討會由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博士主持,出席者包括:大舜政策研究中心主席何鍾泰博士、常務副主席梁美芬博士、副主席劉秀成教授、顧問陳智思先生、中原集團董事施永青先生、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先生、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客席副教授陳漢輝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教授王澤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