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清廉不能單靠自律
2012-06-06轉變中的公共衛生 - 如何面對新挑戰
2012-05-27
房策須調整 不要怕蛇咬
根據房署的公布,來年的公屋租金將會增加10%,這個加幅是按照租金「可加可減」機制,即公屋租金的加減,是根據租戶的家庭收入和全年通脹等因素來計算。消息傳出後,市民一般感到不合時宜,受影響租戶的即時反應是:反對。
公屋租金調整跟租戶收入來計算,行之有年,過去長期以來,政府與租戶相安無事。但隨着香港步入經濟轉型期,加上選舉政治日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市民對於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日漸成熟,尤其是近年房屋和土地的問題更是鬧得滿城風雨,在這個風眼上提出公屋加租,而且一加就是10%,這會否火上加油,且拭目以待。
因為政治生態的蛻變,所有政府行之有年的政策都要自求作出調整和適應,否則社會的抗爭將沒完沒了。就以公屋政策而論,其落後於形勢是有目共睹的。近年之所以發生持續爭論房屋和土地政策,說明現時的房屋和土地政策未能配合社會的發展和市民的需要。
從政者之所以要挑起房屋的問題,是因為這問題埋藏深層次的貧富矛盾。富人少,窮人多,若計選票,必然會站在窮人一邊仗義執言,愈是敢嗆聲,便愈能贏得窮人的選票,這是玩政治的不二伎倆。
港英政府時代抱着過客的心態,尤其是當時的低下階層多是初來香港生活仍未喘定的新移民,他們能在木屋區或新界村屋找到暫時安身之所,對住屋也就不敢苛求。這種特殊的歷史因素,加上政府以「安頓」為建屋目的,香港累積下來的住屋問題便多不勝數了。
九七前的木屋、臨屋、鐵皮屋遍及港九新界。九七後,木屋和臨屋已所剩無幾,起碼觀塘雞寮、筲箕灣半山、摩星嶺海傍那樣的大型「木屋區」已不復見,只剩下新界形形色色的鐵皮屋和村屋,大多原封不動。
表面看來,由木屋搬進臨屋,再由臨屋升級上樓住公屋的家庭(港英時代的分配居所辦法),他們的住屋已告解決。其實不然,因為居住公屋的一群,以申請公屋條件論,他們必須低收入,但要有固定工作,又要有足夠的家庭成員。
有的家庭則更窮困,例如單親家庭,沒有工作,孩子年幼,須家長全天候照顧,還有一些「綜援戶」家庭,租金從政府援助金中扣除。所有類似的這些低收入公屋住戶,他們要「翻身」跳上中產階級,起碼要等孩子長大後,有好的教育和好的工作收入,才有希望。
很多公屋戶一旦在此居住條件下住上二三十年,以香港經濟發展和中產階級不斷提升,政府房屋政策又以鼓勵房地產發展與銀行借貸促成中產者群起買樓炒樓的風氣,若以八十年代計起的過去三十年,一個普通私人住宅單位的物業價值,已由數十萬上漲到現今的數百萬。換句話說,現在擁有物業的中產家庭的身家「閒閒地」也有三五百萬。
反觀公屋住戶,若由八十年代入住到現在三十年,他們年年交租,年年收支平衡,住了三十年公屋,交了三十年租金,所住單位的業權仍屬政府,不屬於自己,其身家等於零。中產者與無產者對比,前者富,此無他,皆因政府房屋政策所使然;後者窮,也因政府政策所積的「陰德」。
從前的人相信「宿命論」,但由香港房地產造就的那套「發達秘笈」和貧富分野來看,只要與其他國家比較一下,便可清楚看到由居住問題所引發的社會結構性窮困,數十年不變的政府房屋政策,實在難辭其咎。
只要瀏覽一下新加坡房屋的政策,我們會猛然發現,原來新加坡政府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已提供組屋(即類似香港的公屋)租或買的選擇,若組屋住戶選擇買下入住的單位,可以把租金當供樓款項。如此好的福利,誰會不要?
因此長年累積下來,現今新加坡零置業的家庭絕無僅有,而政府也因為推行全民置業的政策,令到高達八成二的人口在政府興建、自己擁有業權的組屋安居。
對比香港,租住公屋者佔香港人口將近五成(47.3%)。因為他們不擁有公屋業權,雖然繳交較市值低的租金,但往往長期「被困」成低下階層的窮人。更差勁的是,港人每人平均只有七平方米的居住空間,新加坡則平均為三十五平方米,是港人的四倍,實在叫人汗顏。
新加坡政府的建屋政策以「扶貧均富」為目標,香港政府的公屋政策卻仍停留在「解決住屋需求」的層次。兩地房屋政策理念的不同,也注定了港星兩地的公屋住戶「同人唔同命」。
事實上,若單以市民「安居樂業」來衡量房屋政策的成效得失,結果是新加坡的房屋政策在照顧低收入家庭之餘,其私人物業市場仍然朝氣蓬勃;至少,我們鮮有聽聞新加坡人要居住在籠屋、劏房一類的報道。
由此一比較,便顯見香港已有必要對長遠房屋政策的目標、規劃和執行,進行徹底的檢討。或許政府會擔心一旦改變公屋政策會影響房地產市場,「牽一髮而動全身」以致「樓市崩盤」,發生像董建華時代的「八萬五」那樣令人驚心動魄的結果,這也是曾蔭權上台七年以來,對房屋問題採取「無為而治」背後有口難言的政治「苦衷」。
其實,1997年那次的樓市動盪實有多重原因,例如外圍金融危機、購買力與購買力嚴重脫節等,並非全因「八萬五」而拖垮樓市。如果一朝被蛇咬,將來的政府從此不敢再積極、因時制宜地調整房屋政策,這實非港人長遠之福。
何鍾泰為註冊結構工程師。曾任臨時立法會議員,回歸後循功能界別(工程界)當選立法會議員至今;現為大舜政策研究中心主席。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主席、立法會議員 何鍾泰博士
信報 -「舜息廣博」 | 201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