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多掌握民意 有利減少施政阻力
2013-01-21開拓香港藝術之路
2013-01-17
執政者不怕笨祇怕不善用人
英國出版,天下聞名的周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最近一期評論台灣政府的表現時,論到馬英九,用的標題是:「笨拙馬英九」(Bumbler),文章指他治理台灣很蹩足,儘管有心想治理好台灣,但做起來卻很不得心應手,有笨手笨腳的觀感。
文章面世後,台灣反應很大,仇馬者當然稱快,親馬者很不是味道。大家議論紛紛,更不在話下。王建瑄的反應是:馬並不笨,祇是不夠魄力。著名評論家南方朔見獵心喜,也趁機借題發揮,指馬英九一向持「自己做的事都是對的」,錯的都是別人,要不便說對他有誤解,對人作出更正,因而得了一個外號:「馬更正」。如今給國際傳媒叫「笨蛋」,活該!《中國時報》的社論則認為馬不要太在意被人叫「笨蛋」,要有氣度,要聞過而喜,才像個民主的領袖。
見了這許多評語,也想起了不少話要和大家分享。
自視甚高更為致命
第一個想法是針對王建瑄說的「魄力」問題,他說馬並不笨祇是缺乏魄力而已。到底笨拙和魄力那一樣更糟糕,大有商榷的空間。一個領袖笨,還有可作為,祇怕他連自己笨也不知道,若知道自己笨,便會向人請教,作為領袖,最怕是自視甚高,別人都比不上自己。他便不可能廣招賢人能人為政府所用。更不好的是,當別人知道你瞧不起人的時候,也就不會向你「毛遂自薦」。最後會搞到親小人而遠賢人,史上不少失敗的掌權者,便是不能看到自己笨的一面。明朝有一位文人當官大半世後,深感到人最難突破自己的就是「糊塗」,固此他退隱官場後寫了四個字勸後來者:「難得糊塗」。至今這四字真言還流傳下來,成了鄭板橋的名句。
春秋戰國也流傳一個史蹟,被司馬遷寫進了他的傳世巨著《史記》。這史話說的,是有一位很懂得相馬的名士叫伯樂,在他相中的千里馬不少,名噪當代。他死後沒人能學到他的慧眼,也因此埋沒了無數的千里馬。為此司馬遷有感而發,在其史記嘆道: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這句話正是道盡了治國者的通病,不是國中無賢士,而是自己不具慧眼,看不出誰是賢人能人。
由此可見,領袖笨不是其要害,自以為聰明過人,那才要命!所以萬世師表的孔子也提醒大家:「三人同行,必有我師焉!」說的正是要從自己身邊去請教人。孔子也說:好為人師,難矣哉!是同樣的道理。
至於王建瑄說的魄力,那是做事有沒動力、勁力,和果斷的問題。港人有句俗話:「四両搏千斤」說的則好相反,一個領袖要自己使勁去拼搏,不如使計叫人為你拼搏。這才是用人之道,做大事的人,都靠用人,用得愈多愈能發揮能量,只靠自己去做,那是孔子說的:役人或役於人的問題。善用智慧的人是役人,長於勞力的人便是役於人了!
法制不完善難覓才
世界現代化以來,統治的科學很講究「制度化」,無論行政,立法與司法,都講求制度化,有了好的制度,只要依照制度去徵選人材,符合制度要求的,便及格錄用,再經試用與在職訓練,鮮有找不到人材之虞!
台灣之所以會出現最高領導人材難求與難以信任的問題,與其說台灣缺乏治國之材,倒不如說問題出在:政制不夠完善,尤其是法治制度,經常出現有制度不依,尤其是政客,立法院不斷出現亂象(打架、攪局,把院長關禁起來癱瘓議會立法工作的窘局屢見不鮮)!法院一審二審三審可以把案子顛三倒四,從重罪翻成無罪的大案也司空見慣。如此政局,難矣哉!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主席 何鍾泰博士
星島日報 | 201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