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本港工程界核心競爭力
香港工程界的發展將於2013年進入一個新紀元。各項大型工程陸續上馬,將會把整個業界推向頂峰;同時各種資源緊絀的問題也逐漸突顯出來。古語云:「盛世之下,必有隱憂」。工程界社促會一向倡導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本文收集了一些本會會員的心聲,希望提供給政府以供《施政報告》諮詢之用。
本港工程界的前途面臨諸多不明朗因素。然而,無論內外環境如何變幻,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始終是根本解決之道;談到核心競爭力,專業人才是重中之重。
目前本港工程界通行分判制度,這對於培養專業人才極端不利。有規模的企業不樂於培養自己的直屬人才,有高層管理人員反映:他們不敢培養自己的人才,尤其是前線的勞工,因為培訓本身花費巨大,而市場環境大起大落,誰也無法保證培訓大批人才後,不會迎來慘淡的市場境況,從而令先前巨大的人才培訓投資付諸東流。
目前,業界人才技術培訓的重任,很大程度上落在分判商的肩膀,而分判商對人才培訓又往往力不從心,不管是財力上,還是技術上,均難以提供全面的員工培訓。所以,如果希望培養真正屬於本港的高質素專業人才,還要靠大企業領頭,讓這些掌控着資金和技術實力的企業,真正擔當起培育後起之秀的責任。這不但需要企業家有眼光、有行動,更需要政府對企業注入足夠的信心,使得企業能得到長遠穩定的業務保障,他們方肯投資時間和精力培訓自己的員工,如果不這樣做,便無法使本港建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有實質性的提升。
反觀當下,政府似乎沒有意識到分判制度帶來的長久危害,政府政策也在默許分判制度進一步擴張。政府公務工程作為全港工程界的表率,政府在其中的很多政策及指引起着明顯的標杆作用,但是現實中的營運模式卻是「非分判無以盈利」;更有甚者,連政府自身的很多職責,例如工程設計、審批圖則、甚至檢測樓宇僭建等都分判出去。政府現行的政策與運作會導致以上問題,應盡早進行檢討,並徹底改革現有政策。
除了人才這個核心要素之外,政府也應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為培養本港工程界的核心競爭力,營造更優越的氛圍,一方面在工程技術層面,政府的政策導向應當予以適度扶持,為工程界高新科技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
目前高新科技的發展面臨兩個困境。公務工程對於高新科技的應用往往不持歡迎態度。業界人士普遍反映,現時很多政府部門官僚氣氛濃厚,「看守政府」意味深重。主管官員為免生事端,對於高新科技頗為抗拒,對於先前未曾使用過的新材料、新工藝幾乎採取抵制的態度。
其實,有些科技在歐美,甚至在中國都已經不是新鮮事物;更有甚者,有些科技在港府其他部門都已曾使用,卻仍要經過層層盤查。業界普遍反映,科技創新在本行業阻力巨大。如此這般,缺乏創新科技的基礎,本港工程界很難真正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在管理層面,本港在工程項目管理上表現卓越。即便近二十年來中國工程建設行業發展迅猛,但在管理上,尤其是合約與造價管理,以及安全環保、社區關懷等方面,仍然要向香港學習。政府應當珍視這項寶貴的資源,做好包裝和外銷的工作,積極對外輸出管理技術、經驗和理念,不要讓本港工程界寶貴的管理體系和相應經驗僅僅停留在比較優勢的層面,應當盡全力把這種優勢建立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從而確保在今後長期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此外,近年來工程建築市場環境的微妙變遷,也在無形中影響着我們核心競爭力的發展。近年來本地建築市場給外資或中資企業大量擠佔,本地工程企業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
政府目前實行的採購招標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對擁有大規模資本及雄厚技術力量的企業過分有利,這些企業以悠久而優秀的工程經驗,與本地企業競爭,顯然具備壓倒性優勢。譬如隧道施工方面,有些中資企業在全國範圍內經營諸多業務,各大城市的地鐵項目多有它們的份額;實質上,這些中資企業來本港營業的公司,只不過是它們自身龐大集團的一個下屬子公司,與國內的諸多建設經驗並無太大關連,但它們卻能藉以計入自己的工程經驗,從而在投標過程中勝人一籌,本港工程企業在這方面顯得相當單薄無助。
目前本地企業出於無奈,回得以聯營方式與外來者分一杯羹,而在聯營項目中所能做的,也只是低端的部分,很難接觸到外來者把持的核心技術。本港納稅人的資財大量外流,而本地產業與技術等的核心競爭力又未能成長壯大;長此下去,對本港核心競爭力的發展絕無益處。
為此,政府在招標過程中,應當適度減低對於先前工程經驗的評分權重,以避免偏幫外資或中資企業,同時也避免無形中打壓本港核心競爭力的長遠發展。
現時社會面對的各種問題實與工程界有很大的關連。問題的形成非一日之積,化解之道也非一日之功。工程界社促會願意為此付出努力,對政府各項政策及發展項目收集並發表工程界的看法,期望能更積極地平衡社會不同的意見,為香港建設更美好的將來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