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內地房產可全歸子女?NO!
2016-03-31港人細說內地發展經驗
2016-02-17
香港需要電子道路收費嗎?
當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良好,商務活動自然相應增加;當市民的生活條件改善,民生活動自然變得頻繁,兩者變化同樣帶來不斷增加的交通需求,因此公共交通工具必須加強,交通配套必須完善,服務水平必須優良,務求使用方便而又符合市民的負擔能力。
與此同時,由於市民生活質素提升,為了商務活動及平日往來方便,甚或追求社會形象,因而令私家車量的增長率上升,令現有道路系統不堪負荷,所以政府必須考慮一些行政方法,以改善或處理迫切的交通擠塞問題。
多番研究不可行
本港現時每天有超過78萬輛汽車在路上行駛,而全港道路的總長度只有2,100公里,可見增建速度緩慢;幸而優良的交通管理早上軌道,與許多大城市比較,這裏的交通擠塞情況還不算最差,但不等於可以自滿而不考慮其他處理辦法。
香港每天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高達1,250萬人次,數字不算低,預期還會上升。可惜近年許多重要的鐵路及道路項目均出現嚴重的延誤或超支問題,例如中環灣仔繞道、沙中線、高鐵等,許多重要的基建項目政府仍未推出,與過去比較,可說差強人意。
交通諮詢委員會於2014年提交的《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建議若干解決交通擠塞的中短期措施,包括:提高私家車首次登記稅和牌照年費;收緊環保汽油私家車的認可標準;提高柴油私家車的燃料稅和牌費…以求控制私家車的增長速度和使用率。
《2011交通出行習慣研究報告》的統計顯示:雖然在該段時期私家車增長大,但在週一至週五,不論日間或晚間,私家車的使用率均有所下降,只在週末則稍為上升,每年平均行車哩數也下降約三成。另一方面,亦要善用有限的路面空間,該報告建議着手籌劃交通擠塞收費試驗計劃(類似本文焦點所指的電子道路收費)、增加咪錶泊車位的收費、加重交通違規事項罰款和加強執法力度。
長期措施則包括:檢討泊車政策和發佈空置泊車位實時資訊;鼓勵於繁忙時段以外在路旁上落貨物;增加泊車轉乘設施。
特區政府現時推出電子道路收費的諮詢,希望在部分地區(例如中環商業區)採用收取車輛通行費,以求減少交通需求。在過去30多年,幾位有關局長曾用數億元進行多次不同形式的電子道路收費諮詢和研究,最後結論都是:「不可行」。
「不可行」主要理由是香港山多平地少,加上海港範圍的填海限制,所以就算中環灣仔繞道通車後,仍然沒有足夠的替代道路;另一理由是牽涉私隱問題,大部分車主都不一定接受。目前除了新加坡、倫敦、瑞典哥德堡之外,電子道路收費在全球可說並不普及,考慮的因素或包括當地的交通模式、道路基建系統、市民對電子道路收費的接受程度、使用私家車和公共交通工具的習慣。
解決擠塞有方法
多年來,筆者一直強調處理交通問題必須多管齊下,不能單純認為只要向道路或車輛使用者不斷增加各式各樣的費用,便可解決交通擠塞問題;反而許多有效方法卻甚少有人考慮,以下筆者且簡述幾個。
一、泊車轉乘
如果汽車使用者有機會放下車輛,轉用方便完善的公共交通工具時,許多人是非常樂意的。七十年代中,筆者負責的九廣鐵路電氣化項目是當時的唯一鐵路線(即現時的東鐵線),由九龍塘至羅湖各站,維修廠和沿線鐵路工程時值30億元;筆者曾建議選擇數個較重要的車站興建一些停車位,鼓勵市民泊車轉乘,但政府沒理會,直到九龍塘站工程建至路面,政府才突然要求修改設計,希望提供泊車位,那當然是不可能了。
七十年代末開始興建地鐵時,筆者也有提出同樣建議,政府依然未有接納,只在上水劃出空地作臨時停車之用。直至筆者擔任交諮會主席之時,才有機會討論彩虹站設置泊車位。
二、多興建停車場
政府的思維大多局限於「不興建停車場」,當拆去原有停車場後,便不再興建新的,也不提供停車位,認為駕駛者自會放棄用車,甚至放棄買車。這是反思維!很多駕駛者要進入市中心或商業中心前,是非常樂意把車停泊在停車場,然後轉乘公共交通工具。這樣,可以減少許多泊車咪錶,大大提高可用路面,直接改善交通擠塞情況。
三、港九過海交通問題
現時3條海底隧道的協調問題,並非短期可以解決。以往政府提出的方案,大家都認為不可行,結果無影無蹤。1995年,筆者剛當上交諮會主席時,運輸司是副主席,他要求在會議上通過紅隧和東隧大幅加稅,令兩隧的隧道費急升至30元,而當時的紅隧費用只是10元,東隧只是15元。結果兩次會議共6小時的討論,所有官守及非官守委員均支持政府建議,筆者則提出6個反對理由,但也無法影響其他委員的立場。
及後筆者出席許多論壇、多個電台和電視台的烽煙節目,大力反對這樣「超急劇」的兩隧加費速度;結果,當時的行政局破例不接受交諮會通過的建議。時至20年後的今天,紅隧還只收20元,東隧則收25元!
四、第四條連接港九海隧或建跨海大橋
20年前,若不是基於啟德機場的飛機自動升降系統有可能受影響,鯉魚門橋早已建成。今天政府應着手研究興建第四條貫通港九的通道,無論隧道或橋樑。當然,考慮到現時所有跨海大橋都在海港以西,海港內一條都沒有。香港的海港景色冠天下,亦是一個深水港,是世界三大良港之一,如果在海港內有一條先進設計的大橋,必能吸引許多遊客。
五、地底停車場
二三十年前,已有人提出幾個地底停車場的計劃,但也得不到政府支持。其實,許多城市都在商業區及繁忙地區興建地底停車場,鼓勵駕駛者可把車輛泊在那兒,這便可以解決不少交通擠塞問題,可惜政府似乎對此並不積極。
近年不少人已放棄擁有私家車,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香港的公共交通多元化,有許多不同的公共交通模式,服務水平又高又方便,政府未來制訂新措施,好應以此為爭取的效果。因此,有關部門只須靈活考慮多個更有效的改善交通擠塞措施,不再繼續花時間徘徊在已討論了數十年的方式,銳意創新,與時並進,才是港人之福。
大舜基金主席、交通諮詢委員會前主席 何鍾泰博士 工程師
信報 | 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