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香港藝術之路
儘管香港一直以來都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優勢,本來大可吸收東西文化的精華,提升本土地位,但因為政府未能重視文化政策,使該優勢漸漸消失。由於素來遭受市民詬病,終於,政府決心構建「西九文化區」,新政府班子本來亦有意設立文化局。很多人都希望香港可以打造成藝術之都,但要達到目的,我們必須明白青少年才是社會發展的未來,要想打造藝術之都,青年藝術家至關重要。
無可否認,過去的政府過度重金融、重商業、輕文化,導致年輕一代漸漸變得勢利與失去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沒有積極鼓勵他們發揚藝術特長,亦可能埋沒了藝術人才及浪費了他們的天分。青少年必須花費大量的精力解決生活問題,根本無力在藝術領域發展。
在硬件方面,政府投入資源不足,導致有藝術愛好的青年苦無發展空間。同時,執法部門以維護公共秩序,管理處又以私人地方為由,不斷驅趕青年藝術家,增加了他們藝術發展的困難。最後,社會未有充分重視八十年代後的青少年的意見,不完全了解他們的感受,使到有些青少年有挫敗感,漸失信心,失去方向,還怎麼能去發展精彩的藝術?
以國際許多城市為例,青年藝術家都為當地藝術事業貢獻了不少力量,包括促進旅遊業,提高當地市民文化水準,增加與外國文化交流機會,減少青年產生負面情緒對社會不滿的機會等。在加拿大溫哥華一個破舊的角落,間或三五成群的青年藝術家把自己的作品拿來擺賣,因為不用租金,作品的價格也相對便宜,久而久之,成為了遊客聚集的一個景點。類似的例子還有法國巴黎的聖女貞德教堂前廣場、西班牙的畢爾包等,當地的政府採取不干預的態度,讓青年藝術家安心自由的拓展想像空間,為自身的民族文化風俗建立深厚的底蘊。
此外,知名作家龍應台出席「2012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亦宣布台灣文化部推行的「藝術銀行」將於明年正式運作,將着手收集青年藝術家作品並推廣至海內外。通過一個機制,將作品分配到海內外的民間企業、大使館或駐各地代表處,讓不同國家人士甚至能在辦理簽證的短時間內,就可以認識到台灣不同青年藝術家的作品。
事實上,台灣對於青年藝術家的發展及對於未來的文化政策的重視已走在世界前列,當台灣許多青年藝術家為社會未來構築美好藍圖的時候,香港的青少年在電腦前當「宅男」,在尋求人生方向,這些都是政府和青少年必須反思的。其實,港府可通過在幾個地點實行相關措施推動文化。首先,不少地鐵站內都有空間可提供地方免費給青年藝術家使用。政府亦可鼓勵商界積極參與,例如,在大型商場的公共空間定期舉行各類主題表演。
西九龍文化區管理局亦應作出規劃,提供適當場地以租借或免費的形式提供給青年作藝術練習,甚至在節日前後資助青少年表演。
最後,港府可以考慮藝術工廈,儘管香港寸金尺土,輿論普遍認為舊工廈應該用作興建公屋,但折衷而言,政府大可以在改建公屋底層預留數百呎土地給青年藝術家使用,這樣既滿足了大部分的市民,也為公屋內的居民提供了生氣與活力。
憑藉以上方法,先把個別領域打造成藝術氛圍濃厚的地方,漸而擴散到整個香港,慢慢的,香港的文化氣息便會油然而生,成為風氣。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主席 何鍾泰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