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運動提升青年競爭力
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2013-14年的研究報告,香港青少年的體能遠遜內地、新加坡和歐洲,當中27%有超重問題,15歲青少年的手握力平均比歐洲同齡青少年弱了8公斤。
香港家長普遍着意催谷學業,除了個別運動卓越的孩子外,大部分家庭都視之為次要、甚至無關重要。報告也提到年齡介乎6-10歲的兒童相對其他國家的兒童,體能差距雖然不算太大,但隨着年齡增長而漸見明顯。
由此反映一個重要問題,兒童忽略運動所產生的問題,在早期並不明顯,當問題在青少年階段出現時,要解決便事倍功半了。至於香港女生普遍的柔靱度偏低,則會增加患上脊椎毛病的機會;整體學童心肺功能偏弱,也可能導致多種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等,長遠將會降低社會的競爭力。因此,加強學童的體能,還須從家長、學校,甚至整個社會層面着手。
透過運動 激活大腦
目前,香港社會普遍不重視運動,導致運動訓練的設施和配套不足、對運動產業缺乏支持、相關業界人員收入偏低、運動員發展和出路不足。
我們鮮有理解運動在兩個非生理層面上,對個人心理健康與社會正向文化的重要影響。運動心理學已經有超過100年的歷史,運動對個人心理質素的影響,無論是專業運動員或一般運動愛好者,早有不少研究與論述。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教授(Professor Sean Piaget) 指出「智慧起源於運動」;意大利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教授(Professor Maria Montessori)的教學系統強調肢體動作學習,認為兒童透過有組織的運動,可激活大腦活動,從而提昇大腦學習效能;哈佛大學醫學院約翰韋特教授(Professor John Ratay)肯定「運動不是為了身體,而是為了大腦,它影響情緒、活力與安康感」。
有外國研究指出,運動習慣令學童更有自信心、更珍惜生命。這對解決香港青少年愈趨嚴重的自殺問題、抑鬱症患者年輕化、高達20000人的隱青問題,將可起到正面影響。
美國《時代雜誌》一篇以<讓小孩運動吧,他們讀書會更好>為題的文章指出,提出以運動促進學業成績的理據。事實上,對運動能力如何提升學業成績的研究已愈來愈多,似乎香港社會也應改變對運動本質的看法。
很多人認為運動只是一系列體能與技術的較量,但在正式比賽中,勝負往往不是單純取決於運動員的體能和技術等生理能力,更多的是取決於臨場心理質素的發揮,尤其是現今訓練資源愈趨普及,無論精英運動界或學界賽事,彼此實力變得接近。
愈來愈多教練均意識到要在體育運動比賽中取得好成績,最大的挑戰不在於肢體能力的加強,而是諸如參與動機、自信心、專注力和壓力管理等非生理因素。然而,現時絕大部份香港的運動訓練,均欠缺心理訓練的一環。
根據香港大學葉柏強教授對以上提及的體適能調查,手握力代表身體血液循環能力,它能促進心臟和腦部血流,手握力充足的話,可間接提升學習能力。運動習慣絕對有助大腦的認知能力和學業表現,可惜香港青少年的手握力大大落後於其他國家的同齡學童,引發的長遠競爭力問題,可想而知。
近年,普羅大眾對運動的興趣有所提升,馬拉松賽事報名人數屢創新高、健身中心愈開愈多、家長更加願意為子女花費金錢學習運動、觀看國際體育賽事成為收費頻道的賣點…這些對運動發展來說,都是好現象。不過,這些只能大概描述大家對身體防守意識的加強、體現家長以運動催谷孩子爭取更佳入學表現、國際賽事的觀賞性會隨着賭波風氣的增加而提升等的種種情況,實際上對運動本質的好處,公眾仍然存有頗大的誤解。
筆者藉此希望就推動運動參與作出建議,從而引發大家更多的關注和討論。運動的參與和訓練,可為個人和社會增強團結、積極、責任感和心理靱力(mental toughness)等內在特質,香港人對此卻不易體驗。
然而,觀乎較重視運動的北美、歐洲和澳洲等發達國家,對運動的熱情已滲透至每個年齡層,大至國際賽事、小至地區體育會也是市民非常關心和高度投入的日常事項。在人民整體積極性與團結性方面,運動帶來的正向效果,值得我們參考。
強化智能 人人得益
香港在運動產業上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每年的全民運動日、港運會等活動,雖然有助提升關注度,但只屬短期活動性質,對運動文化的推動效果未能立竿見影。我們建議,可在學界和社區投放更多資源,增加設施,提升教練質素與待遇,以及進行運動心理方面的教育工作,讓整體社會深入理解運動對身心發展的全面性。
在教育方面,教育方針應鼓勵中小學校提升運動對體育的重視。為顧及學童的身心平衡發展,不應在重視學業的情況下,對運動有所取捨。按筆者觀察,有部份名校其實非常重視體育發展,可惜有更多學校不重視體育
。
推動校園體育文化,有以下三大好處:一、校園因為體育文化的提升而變得更加正向和積極,有助改善學生的不良行為及操行品德;二、學生能正確、全面的認識運動,從而提高參與度,更有訓練團隊合作性、身心強度、減少沉迷電子遊戲之效;三、更多學生接受運動訓練,有助校隊選拔與表現的提升,而校隊成績的提升可建立整體校園的正向文化和學生的正向思維。
總體來說,以往體育運動予人感覺只局限於生理方面,例如體能和肢體的益處,時至今日,不少實驗已證明運動可為人們帶來心理健康、強化大腦智能。雖然未為香港普羅大眾認識,但這也是一大契機,香港可透過運動發展年輕一代的持續競爭力,讓青少年的發展得到一個新的路向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