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搖旗事件解畫
今年在多次的遊行示威行列中,每見有人高舉港英時代的殖民地旗幟。在七一遊行舉起的幾面旗特別大,說明舉旗者刻意要高調;在上水遊行、反對新界東北建新市鎮的那次有也出現,而且更多;最近的一次在《城市論壇》場合,結果有人舉來五星旗跟龍獅旗對打。
面對這種舉旗事件,大家有不同解讀。同情示威者的看法認為,示威是群眾表達對政府的不滿,有人高舉港英殖民地旗,可視為回歸後有人感到今夕不如往夕,有感而發,舉旗表示發洩不滿,不過是一種表達不滿的方式而已,持這看法者不少是學者。
另一個看法則認為回歸後,英國管治早已結束,香港主權已回歸中國,此時此地再舉港英殖民地旗,而且還是在「七一」主權回歸當天的紀念日舉旗,是否想復辟港英殖民地?抑或在號召「港獨」?
在這兩種「表示不滿」與「號召港獨」的看法之外,還有第三種看法認為:不滿的人大可以其他方式表達,港英的米字旗不但是政治敏感的東西,而且也算不上政治高明,難道舉旗者要爭取再做殖民地子民!說到「港獨」的看法,這第三種觀點則認為,舉旗者乃屬孤立事件,是有人興之所致,想出這個點子,不外乎要引起關注而已;至於有人跟風,也屬同類的玩意。
反對黨不認同港獨
就這班舉旗者來看,還看不到他們背後有什麼組織,而且是年輕人,沒有明顯的政治背境。何況反對黨都不敢公開認同他們,也一再認為沒人搞港獨。反對黨也不認同港獨,也沒社團承擔其責任。如果說舉旗者真有「港獨」的念頭,也只是個別事件,沒有代表性,因此不必把舉旗事件那麼認真當作獨立運動去看待。
除了上述三種看法之外,本文還想更深入分析舉旗事件,試為他們的行為解畫。
一、旗幟不具「港獨」意義
到目前為止,舉旗者拿出來揮動的是港英時代的殖民地旗。這旗在米字之下還有龍獅圖案,象徵香港殖民地旗標。如果搖旗者真要港獨,怎能搖殖民地旗號?爭回做殖民地?誰是宗主國?
大英帝國嗎?更不可想像英國會再簽收一個殖民地。因此若要港獨,不可能再借用殖民地旗幟。就好像台灣的民進黨那樣,他們要台獨,就連中華民國的旗也不認,而是另製一面台灣島的綠色旗。
至於所舉的旗如果他們改為純米字,不再用港英殖民地旗,而是打正英國米字旗。即使如此,也不必緊張,可當着一個笑話看待,因為港獨是舉世轟動的新聞,港人很難把香港從中國手中奪回來,然後交予英國正式成為英國領土的一部份。就算部分港人有此意圖,真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但同時應有更多港人不想香港動亂,會作出反對,用行動加以阻止。就算不是如此,而是全體港人一致要把香港交予英國當領土,港人願意,大陸的中國人難道會無動於中?無所行動?難道中國政府會坐忍鴉片戰爭後的另一回合的國恥嗎?
再退一步去想,就算港人要搶到香港交給英國,今時今日的國際政治,英國又有什麼能耐為奪取香港?
總之,高舉殖民地旗和英國旗,都談不上港獨,要真正港獨,須看他們有沒有獨當一面的旗幟。真正出現這面旗時,再行認真對待好了。
任何稍有政治常識的人,都會認識到求取香港獨立以維護經濟、政治、社會等權利的做法,可行性等於零,付出的代價與所得相比太不相符了。除非太幼稚,或太瘋狂,否則即使有人叫囂,也不會有人跟隨。
二、港獨難以推行
說到這點,大家應還記得,當年中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和戴卓爾夫人為香港主權交接談判的第一次會議,雙方便清楚談到:除非英國把香港主權完整交還中國,否則中英無法和平解決香港問題。戴卓爾夫人不想看到一個人口七百萬的國際大都會因戰爭而毀於一旦;同樣,鄧小平也不想看到拿回來的香港成一堆廢墟。結果雙方花了十多年的外交談判,才敲定「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當時英國認識到港獨必有一戰,又不能不交出主權,因此只好同意以和平談判去解決香港問題。
試想中英都是大國,都有一定的份量可作對決。英國交出殖民地一般都是讓其獨立,英國在香港問題上不這麼做,說明港獨行不通。而中國也體諒港人在港制下生活了一個半世紀,要維持現狀,是情理中事。因此也給予香港一個特別的地位,以此表明港人不必爭取,便可維持現狀生活下去。
十五年回歸以來,香港安定繁榮能維持下去,已夠充分說明港人已認同這不變的現狀和制度。由此可見,中英坐下來和平解決香港問題,而不讓香港獨立,是由於要香港獨立,英國做不到,中國也做不到,沒有誰敢承擔政治責任?一小撮舉旗人士能有這般能耐嗎?浮蜉撼大樹之譏,莫此為甚!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主席 何鍾泰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