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觸礁的反思研討會
以建設更美好香港為願景的大舜政策研究中心,已於6月7日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金鍾海富中心315室舉行港珠澳大橋觸礁的反思研討會,由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博士主持。
是次研討會的講者包括大舜研究中心主席、立法會議員何鍾泰博士;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副主席、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博士;大舜研究中心顧問陳智思﹔中原集團董事施永青;﹔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客席副教授陳漢輝博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教授王澤基博士。
與學者認為,港珠澳大橋因環評報告欠缺工程未建前的現狀污染評估的基線被法庭判決違反程序,工程立即停。
這項工程「觸礁」,令香港社會震撼,主要原因是港珠澳大橋是一項受大部分香港人歡迎的項目。
基線評估是否環評條例指定的必要條件,這要留待上訴法庭去判斷。不過,在公眾等待結果的同時,估計大橋停工所帶來的即時影響十分嚴重,包括大橋工程本身的工人及其家庭生計將受影響。
香港的官司需時冗長,有學者同意政府對高院判決提出上訴是必須的。因政府若不上訴,這次高院判決便會成為案例,影響所有現時及將來的工程。
此外,工程界對環評條例是否必須提交工程前現狀污染評估存在不同意見,爭議很大。因此,大橋案隨時不僅上訴至上訴法院,甚至終審法院,這不是短期內可完成訴訟程序的,工程的拖延已是事實。若以一年工程停頓來計,損失最少是工程總開支的10%。
有法律學者認為環保與發展其實不會必然處於對立面。無規劃的發展,傷害大自然的環境,大家必然反對,但是環保也要講理性,不能盲目排斥一切發展。香港是一個法治的城市,市民依法享有司法覆核的權利,但是不是每一個議題都是用司法覆核去解決為合適,社會大眾需要認真思考。
環保與發展如何平均
至於大橋案的長期影響,最令人擔憂的是環保法例的健全問題。因為工程一日還未完成,有關的評估也只能是預測性的﹔而預測性的評估只能作參考。任何工程的環境影響可以有無限的因素,這些因素也都會因為一項大工程的開展而帶動更多的工程誕生,從而增加不同的影響原始工程的環境。
這次大橋工程的爭拗可以透過重訂環保法規,將環評條例寫得更清楚。
另有與會者指出,在現今香港的社會環境,環保人士的要求愈來愈高﹔但任何環保的要求都不應具追溯力。若以往有要求做基線評估,則法例修改配合,修改後的環評條例應只適用於以後的工程,但現在法例是否清晰,則應由立法會去決定。
研討會的主流意見認為,發展與環保不是對立的,最重要是兩者要平衡發展﹔希望各界討論環保及發展的問題時,不要太多非理性的爭議,造成社會兩極化的僵局,而是各方須平衡兩者帶來的好處,並以香港最大的利益為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