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外儲 打造香港淡馬錫
近期歐債危機籠罩全球,雖然近幾天可能有短暫解決迹象,但深陷財困的「歐豬五國」如希臘、葡萄牙等國仍是苦不堪言,就連早前意大利也要向中國求救,請求中國多購買其國債。相對於這些處於「水深火熱」的國家,香港有着令人豔羨的豐厚外匯儲備。截至2011年6月,香港有2,772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資產,相當於2萬億港元,即平均每個人有約28.5萬港元。
調節港元匯價 1/8儲備已夠
對特區政府而言,這是在財政司司長監督下的金融管理局管理的重要資產,有多方面的用途:包括作為港幣發行的準備金和維持聯繫匯率、維持銀行體系穩健及支援香港銀行體系要能滿足客戶對本幣和外幣的需求。另由於香港稅基狹窄,經常性開支往往大於經常性收入,政府財政要奉行量入為出的原則,外匯基金投資的部分收益有助避免赤字預算。
如說外匯基金主要作用在於調節港元匯價,其實只要拿一部分就可以發揮作用了。2011年6月香港流通紙幣及硬幣為2,492億港元,貨幣供應量M2為39,102億港元。換句話說,香港現存外匯儲備的12.5%就可以滿足港幣發行100%準備金的要求。
香港的M3貨幣供應量雖然大於香港的外匯儲備,但實際上全部銀行客戶不可能都同時要求進行本幣和外幣互兌,除非出現極大的危機和恐慌。在一般情況下,有15%至20%的準備金已完全足夠。
當然,凡事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危機和恐慌不可以絕對排除。近30年來,在中英就香港問題談判期間和回歸初期,本港曾經遇上過兩次貨幣金融危機。1983年那一次使香港政府決定採用聯繫匯率,保證按1美元兌7.8港元的比價兌現,事態很快平息。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那一次,其實只要政府當時向外保證承兌港幣,並向銀行體系注入足夠的美元,問題應該較易解決。
研與人幣互兌 免炒家衝擊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與內地唇齒相依,中央給予了香港很多特殊的經濟優惠措施,例如CEPA、人民幣離岸業務等,這是其他地區無法取代的優勢,新加坡就沒有這個條件。
現在中國大陸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名列世界第一的3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政府其實應該着手研究,要建立長遠港元與人民幣的互兌機制。今後一旦港元再被國際炒家衝擊,就可以通過與內地貨幣的互兌來解決問題。若能如此,國際炒家出擊前自己就得先計算清楚「成本」,因為屆時追擊港元,就等於要同擁有3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拗手瓜」,試問誰還敢沽空港元?
「市價」吸專才 增投資收益
在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緣政經環境下,未來特首上任後其實要有魄力,不能有因循守舊的做事思維,在現行金融管理局管理的外匯儲備之外,另行在財政司司長之下設立類似新加坡淡馬錫之類的投資基金。
一直以來,金管局交出的外匯基金投資成績表,相對於整體市場的平均回報率,其實並不亮麗。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缺乏最優秀的金融投資人才。這裏講的是「最優秀」的人才。但囿於政府既有的薪酬制度,試問又怎能和那些出名高薪厚職的投資銀行「爭人」呢?
因此,如果政府能夠成立「香港的淡馬錫」,以市場價格吸引更多專才,以更靈活變通的市場策略,為香港豐厚但可供合理調撥投資的部分外匯儲備,尋找更多更積極的投資出路和營利機會,同時吸引和培訓更多本地的金融管理人才,那才更合乎香港的整體利益。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智囊 : 樂法成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