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開放到「粵港澳大灣區」—北京訪問團分享
2018-12-02香港的填海工程 (下)
2018-09-26
明日大嶼可增土地供應
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的「房屋及土地供應」部分,強調要有足夠土地興建住房,發展經濟,提供文娛、康樂及休閒設施,建設宜居城市。現今不少市民住在劏房、工廈等地方,環境欠佳,地方小但租金貴;輪候公共房屋時間長,私人樓宇售價貴,有不少人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中,居住環境必須改善;商業樓宇方面,用地不足,造成租金高昂,影響營商成本。遑論有土地供其他發展。
有見及此,上屆政府於2011年展開名為「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的研究及公眾參與活動,提出一系列
增加土地的方案,例如在鄉郊收地、重建舊區、更改土地用途、重用前石礦場、發展岩洞及填海等「六管齊下」。
工程界社促會(下稱「社促會」)一直關心香港的土地短缺問題,並在不同場合發表意見,支持增加土地的方案。
現屆政府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下稱「專責小組」),負責就各個土地供應選項嘗試凝聚社會最大共識。社促會已向專責小組提交意見,贊成填海造地、在現有運輸基礎或公用事業設施作上蓋發展、善用新界土地發展更多新發展區(如發展「棕地」)、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兩個試點、增加鄉村式發展地帶的發展密度。我們期望意見收集後,政府立即開展相關工作,切勿議而不決,決而不行。
香港過去百多年的發展有賴填海造地,香港約有7000公頃土地是填海得來的,佔已發展土地25%,填海土地容納約27%全港人口、70%商業活動,現時9個新市鎮中的6個(包括荃灣、沙田、大埔、屯門、將軍澳和東涌)都是不同程度的填海而得來的。填海造地既不會對現有土地用途造成重大影響,亦不用收回私人土地及安置居民。
社促會非常支持《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發展大嶼山的遠景,它是「東大嶼都會」的升級版。其中包括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人工島,且包括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包括重新規劃後的內河碼頭區和龍鼓灘等多個發展區),提供土地以供各項發展及興建房屋,是專責小組提供部分選項的有效整合。
建立零碳排放的宜居城市,運輸基建先行,鞏固「雙門戶」,推動香港西部的整體發展;更重要的,就是建造每個發達城市都必須有的土地儲備。市民大眾不得不給「明日大嶼願景」一個「like」。
社促會明白填海造地需要十多年時間分階段完成,所需資金也是攤分十多年投放,並不是一次動用一大筆政府儲備,不會造成財務危機的風險。至於分階段規劃建造填海面積,以及建造人工島的種種技術問題(如填料及海浪等問題),有待顧問的研究報告逐一分析。
我們建議,在專責小組準備全面報告之際,做好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研究「明日大嶼」的工作,在土地供應的老大問題上能夠「議而有決、決而有行」。
阻撓任何增加土地供應儲備、反對填海造地,都是窒礙香港向前邁進,有損青少年的發展,有愧於我們的後一代!
工程界社促會義務秘書長、大舜基金智囊團成員 李炳權工程師
信報 | 201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