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業兩管」制度實施十周年來龍去脈
2013-03-05外匯儲備金應適度有為,穩中求進
2013-02-22
政府應盡快檢討「2030規劃」
2001年,政府就香港未來的發展藍圖展開合共三期公眾諮詢,並於2007年10月出台「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的最後報告(下稱「2030規劃」),「2030規劃」就未來三十年的環境,經濟,人口,與內地關係等方面做出預測和應對方案,其目的是確保下一代能得到所需的資源,維持一個繁榮的社會及享受優質的生活。
不過,鑑於近年內地經濟發展騰飛,歐美經濟衰退,整個全球經濟環境跟2007年「2030規劃」預測的情況有很大差異。由於內地人口來港購物及投資比例大增,遠超當初政府估計的數字,因而打亂港府最初的發展策略,加上港府部份政策只顧滿足硬性指標,未能透視全港長遠發展,導致人力及經濟上遭受損失。為此,筆者認為政府應儘快解決兩大方面的問題:一、檢討「2030規劃」;二、在「2030規劃」中研討發展優質環境的相關藍圖。
當年預測已過時
當談及香港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八十年代初期,香港制訂全港發展策略(TDS),建立了一套涉及土地使用,環境,交通的基礎。 制定TDS時,內地經濟改革剛開始,到1990年代初期,內地經濟開始起飛,TDS很多跟內地經貿發展相關的預測已經過時,所以須作檢討,於是於1998發表「全港發展策略檢討」。
不過,「全港發展策略檢討」只實施兩年, 2000年便展開「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的研究,並於2007年以「2030規劃」取代TDS為香港的發展藍圖。由此可見,內地的經濟發展比我們的發展策略來得快,因而政府需要經常檢討本港的發展策略。
在制定「2030規劃」時,中國的GDP還是落後於歐美日經濟強國;到2005,中國的GDP已經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07年超過德國、到2010更超越日本,成為緊隨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中國人均GPD亦升至超過4000美元;有些經濟發達地區,還超過10000美元,逐漸迅速形成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
內地很多大城市每年的建築總面積比一些歐洲國家的總面積還要多,難怪全世界的商家,建築師,規劃師和相關的專業人士都跑到中國來。
「2030規劃」預測香港到了2030年,人口將達到840萬以上;根據2012年人口統計分析,得出2030人口只達到810萬,840萬的預測目標將會延遲十一年,即是到2041年才實現。由此可見,大部分數據存在較大變數。
在與內地的關係上,港府未能盡早預測自由行的龐大人數增長,及其帶來的影響;也未能預測中國GDP、人均GDP的迅速增長;也未能預測中國部份城市的經濟轉型及崛起……,以上因素說明,「2030規劃」中的部分資料已經過時,適時檢討便顯得十分重要。
利用前海發展機會
面對以上不利的外圍因素,筆者希望政府能盡快檢討「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並在以下方面作出改善:
一、加強與內地政府溝通,協商關於水貨客問題,只有兩地通力合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貨客問題,以維持香港人慣有的消費模式。
二、利用內地發展優勢,考慮在新界西北區建立次商業中心區(CBD),這樣既能利用深圳前海的發展項目,提供經濟動力,亦能方便北區市民在本地區工作,生活,減少交通時間;前海是國家一重點項目,通過政策帶動市場,再由市場帶動發展,可說限制少、發展速度快。我們應好好把握這個機會,既可推動經濟發展,亦可以減輕長久以來因新界新市鎮發展所帶來的人口與就業區位不匹配的問題。
「2030規劃」還有研討優質環境的策略。香港市民越來越重視居住環境質素,但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居住環境質素與環境保育是一個「魚與熊掌」的難題,要解決這個難題,便須改善土地的供應。筆者認為,發展新界農地是個較為可行的改善土地供應問題的方案,雖然當中涉及環境保育及土地擁有權的問題,但只要政府作出諮詢,讓市民真正得到利益,必然能減少來自鄉議局及環保團體的壓力。
另外,許多新界的貨櫃場可使用多層建築垂直旋轉貨櫃放置技術,這樣便能大大提高土地使用率。當然這些發展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規劃去配合才可以成功。
隨著內地的迅速發展,香港市民要實現當初2030的目標將越來越困難,如果政府還不盡快檢討「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計劃將趕不上變化,我們將離2030目標越來越遠。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智囊團成員 葉嘉安教授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智囊團成員 葉嘉安教授
信報 -「舜息廣博」 | 201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