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下任特首的期望
本文撰寫目的是為下任行政特區首長提出建議,要他看準香港當務之急何在。只有如此,才能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香港所面對的重大課題,不只是要考慮到課題本身的重要性,還要考慮到課題的迫切性。由於港英時代的政治時空有別於主權回歸後的時空,前者的統治心態屬「過客」心態,凡事不能從長計議,得過且過, 「摸着石頭過河」是殖民地政府的特徵。因此許多重大的社會、政治與經濟課題,凡需要長時間投入人力物力去建設的,都被擱置,像許多涉及重大民生問題的社會與經濟建設,包括社會安全保障、醫療衛生健保、老人退休保障、房屋、教育、經濟發展、金融、農漁業、土地發展、城市發展、物流、環保、交通系統等等,基本上殖民地政府的決策思維是完全缺乏長期系統的全盤規劃。這些課題過去不成為問題,不是問題不存在,而是當時的政治時空條件下,殖民地政府也不容許反對派的存在。現在卻不然,在97主權回歸後的政治時空條件迥異,政治生態完全改變。
回歸後進退失據
過去14年,問題不斷被挑出來,政治形態愈來愈激進,但特區政府未能超越殖民地政府的決策弊病,針對上述重大議題缺乏有系統、有計劃、有全盤改革的決心和能力,其中貧富懸殊、退休、失業、年邁、年輕人即所謂80後等問題,均突顯了政府無辦法。教育發展所出現的問題,如教學語言出現中中或英中、大學三年或四年制反覆、副學士存廢、殺校、技術教育與一般中學應否平衡發展等等,也都搖擺不定,令家長焦急如焚。房屋發展更是反覆無常,單是應否建居屋與公屋興衰,便爭議不休,連打擊炒樓風的措施都表現了政府有心無力。
規劃落後過時
又例如,最近僭建問題席捲全城,鬧出40萬間非法僭建的風波,各黨派、政府要員均「榜上有名」,風聲鶴唳。經濟發展計劃所出現的問題,總體來說,回歸前出現的幾大基建,還勉強算得上有長遠規劃,例如當年一樣有高度爭議性的赤鱲角機場、地鐵、貨櫃碼頭擴建等,這些工程若放在今天可能都會因為環評官司而完成不了。但是所有這些建設的起步需要有長遠和全方位發展的系統性配套,並在97回歸後必須持續推動,方可見成效。可是14年所累積下來的挫折,大家有目共睹。董建華任內的「八萬五」,因遇上亞洲金融風暴,變得無聲無息。曾蔭權任內的港珠澳大橋與申辦亞運計劃都出現逆轉,即使是西九文化區與高鐵算是過關,亦隨時面對司法覆核。
人口規劃重中之重
回歸以來,爭議最大的一直是土地發展規劃問題。例如十多年前在深水埗海傍六號地盤建高樓的規劃, 因「八萬五」被叫停;十多年沒起樓,等到現在很多中產人士搬到該區才重提,與政府欲發展深水埗吸引更多中產人士搬進該區的規劃背道而馳,當然會產生爭議。此外,美孚八期屏風樓的問題,環保意識日益提高產生的衝突,如何處理一些過時的規劃,如何平衡政治與法律的問題,也是當前政府的急務。又例如政府在去年拋出了新界六大發展計劃,但是由於過去新界農業發展式微及其農業用地未能及時重新規劃,歷史長期遺留下來的新界數以百萬居民的房屋問題,已從最近菜園村拆遷與新界房屋僭建公平處理與否的爭議,像風球那樣可以由菜園村與僭建問題席捲整個新界、九龍和香港。一個菜園村已搞到政府焦頭爛額,未來有關政策的制訂和執行更務必考慮周詳。此外,年輕人及夾心階層的「上車」問題,如何更快提供土地供應及配合未來人口需要興建公屋及居屋的問題,於過去沒有全盤長遠的土地發展規劃,以至當外來人口急劇增加後,就顯得束手無策。人口規劃及統計是作為房屋、教育、醫療等長遠問題中的重中之重。
至於物流發展與環保規劃,政府亦顯得弱勢。全港的物流問題,單是從新界遍地非法營建的貨櫃與修車場,可以看到連貨櫃與其貨車的停車場也可以非法營建,說明物流營運全程失序的情况,作為世界數一數二的物流中心,其亂象令人簡直不可相信。而物流所引發出來的環保問題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只要有心人指出新界貨櫃停車場非法營運,又以環保作為炒作,香港的物流危機又有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正視輸入通脹問題
此外,近年因人民幣持續升值,導致港幣購買大陸貨嚴重貶值的輸入性通脹問題,令香港市民尤其是低收入階層深受其苦,但政府的紓困措施,對此束手無策。過去5 年,人民幣兌換港幣已累積升逾兩成,依賴大陸入口的各類基本民生食用品價格不斷上升。其實未來政府可以爭取中央對港出口津貼,也應考慮港幣是否仍然只與美元掛鈎,或轉與一籃子外幣及人民幣掛鈎。
23 條立法非當前急務
由上所述,可以看到,作為下屆特首,他必須心理與潛能要有準備,好好將這些重大課題全盤消化,擬出自己的政綱,列出其中先後去馬的規劃與實踐。只要這回涉及民生的迫切問題有個承諾與起步,其他政改政制問題也會得到市民的諒解而可從容應對。我們認為,在這麼多社會民生經濟問題有待解決的情況下,23條立法等課題,並不是當務之急,以免社會內耗。現在香港最需要的是一個有能力、有承擔、有遠見的特首及有一隊有能力的班底,令政策局能擺脫政府傳統因循的思維方式,以解決當前人口、通脹及房屋等重大民生問題尤為重要。下屆政府更要時刻體察民情,貼近民意,以更積極和靈活進取的施政,建立政府威信。我們認為下屆特首最重要的是必須先將精神力量擺放在上述民生課題,作為他治理香港的首要政綱, 以足夠精力及時間去起步,穩定香港的政局。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主席何鍾泰、常務副主席梁美芬、副主席劉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