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小生意文化消失
香港樓價不斷飆升,社會關注的民生問題一直以來均聚焦在住屋需求之上。然而,還有一個對市民影響極大的問題——天價舖租,令小商戶難以承擔,苦不堪言。
作為一個亞洲大城市,小生意的文化原應多姿多彩,無論是飲食文化、小家具文化、小玩意文化、衣着文化、表演文化、盆栽文化、藝術文化等等,多不勝數,正因為有眾多的文化賣點,令香港的城市文化別樹一格,教遊客耳目一新。這種特有的地方文化,不但為小市民創造商機和就業機會,同時帶動了多姿多彩的旅遊業。
就以飲食文化來說,從油尖旺起北行,經深水埗至長沙灣一帶,是傳統飲食文化滙聚之地,大多數以大牌檔、小餐廳形式招徠食客,由於多姿多采,價廉物美,令這幾區的美食文化歷久不衰,同是遊客必到之地。
此外,小玩意文化有長沙灣南昌街,衣着文化有旺角「女人街」,表演文化有廟街的夜唱,花卉文化有旺角的花墟,藝術文化有上環的古董收藏集中地嚤囉街,以及油麻地廣東道的「玉器街」等等,所有這些小生意文化的由來已久,一方面為小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消閒好去處,一方面養活不少家庭。
不過,這些小生意文化都在租金不斷飆升的摧殘下,逐漸凋零,有的甚至絕迹。油尖旺的一些小商戶之所以仍能慘淡經營,全因這裏人流夠旺。從前港島的灣仔、中環、銅鑼灣都有不少小商戶,但在大型連鎖店和大財團進駐後,小商戶已經陸續消失。
港島東西兩邊偏離中區鬧市的天后以東、上環以西,迄今仍有些小商戶存活,但生存威脅正迫在眉睫,例如上環一帶的海味業,在高樓大廈不斷西移的形勢下,已呈夕陽晚景,昂貴租金令不少經營者退出江湖。至於油麻地的果欄和「玉器街」,同因城市發展、地價猛漲而有棄守之勢,要不是果欄批發商堅守陣地,恐怕早已「淪陷」了。
新界的鄉鎮如屯門、元朗、上水、粉嶺和大埔,商舖還未如市區般「熱炒」,傳統小生意還可勉強維持,但前途如何?
先看沙田,舊日著名的「沙田燒乳鴿」被迫遷到火炭工業區,結果失去原有風味,光顧的人愈來愈少。禾輋和壢源的商場本來保留不少大牌檔和小食肆的風味,但是商場翻新之後,原有的小商戶已付不起高昂租金,紛紛「執笠」,換上的又是那些連鎖集團的食肆和名店。
如果今時今日的所謂發展,是等同「昂貴租金把小商戶趕盡殺絕」的話,這種「發展」是我們想要的嗎?是我們應該放棄如此多姿多彩小生意文化嗎?還是應該扼殺小商戶的生存空間?小生意文化沒落,對旅遊業有什麼影響?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長期以來,政府不但沒有扶持或提升這類小生意,反而是落井下石——交不起貴租,不少小商戶被迫街頭擺賣,變成「走鬼」一族,正是「走得鬼多終遇官」,總有一次遭食環署人員抓着,罰款和充公貨物,不在話下。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到各區法庭見識一下,那裏的非法擺賣「阻街犯」常常迫爆法庭;只因他們別無選擇,交罰款總比捱貴租化算,交罰款還可維持生計,交貴租卻意味早晚結業。
梁振英在競選特首期間,一再表示為政者須急市民所急。今天,這群克勤克儉、不靠綜援、做點小生意養家糊口的小商戶,卻遭昂貴租金逼至「走鬼」,情何以堪!須知道,小商戶直接間接也涉及好幾十萬人的生計,政府必須有個為他們解決出路的辦法。
我們不妨借鑑一下新加坡和台灣的經驗。新加坡可以為一群書畫家建造一棟大廈,裏面分設小舖位,以畫家的生意額訂定租金;由於「貨源」集中,很方便政府為商戶招徠生意。
台北的「士林夜市」是美食的集中地,政府以相宜租金租予小商戶,還把該地列為美食中心,遊客必定前來感受一下精彩的台北美食文化。
如此舉一反三,新特首上任後大可參照星台兩地的做法,除了設法減輕小商戶的租金負擔之外,也應主動設計或劃定一些可供營業的地點,讓他們可以存活下去。幫助小商戶,其實也是幫助許多低收入家庭的生計,也是幫助提升政府的施政成效。
何鍾泰為註冊結構工程師。曾任臨時立法會議員,回歸後循功能界別(工程界)當選立法會議員至今;
現為大舜政策研究中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