賑災款項與港人的慈善行為
2013-04-27從H7N9的恐慌 反思公共衛生
2013-04-16
以互信傳揚「待用」文化
從意大利的「待用咖啡」到台灣新北市的「待用麵」,之後內地亦出現「待用快餐」,「待用」文化逐漸在全球遍地開花,而這股文化風亦慢慢吹到香港。
這種貼心的文化最初來源於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當地人在咖啡館喝完咖啡,會留下兩份錢,一份用來支付自己已經享用的咖啡,另一份算是提前買咖啡存放咖啡館,好讓那些付不起咖啡錢的人,能夠進來享受一杯溫暖的咖啡。
後來,為了方便有需要的人能隨時享用咖啡,咖啡店會採用不同方式告知他們,例如把剪裁出來的紙質咖啡板貼在牆壁或者店門口,一塊咖啡板代表一杯已支付的可享用咖啡;或者在店口放置展板等。
新穎獨特的設計既能豐富店舖門面,亦能讓受助者感受如同夏日般的溫暖。久而久之,從一間咖啡店、一條街、一個社區、到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待用」文化使意大利成為一個溫暖的國度,亦感染着全世界許多角落。
互信程度 最大障礙
在香港,已經有咖啡店承諾以成本價的優惠券形式出售「待用」咖啡,讓有心的顧客預付金錢,無償提供予需要者享用。不過,在整個文化的傳播中,部分市民依舊抱着懷疑的心態,擔心善長仁翁的善心受到濫用,害怕有些貪小便宜、明明有經濟能力的人仍然享用「待用」物品。 儘管如此,許多店主依舊不設任何限制來檢查受助人是否符合資格,原因在於他們都更樂意相信市民的善心和付出,是能夠給予真正有需要的人,並且能使其快樂。
「施比受更為有福」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恰恰能體現在踴躍參與「待用」文化的市民身上。畢竟在大部分情況下,市民的捐贈並未能看到「成果」,充其量只有一封感謝的回信或者相關機構的收據,但香港市民的善行並不會因此而停止,因為市民相信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無論多少,都願回饋社會,幫助有需要的人,這是人的一種價值的體現。
或許香港大部分市民身處在金錢至上的價值觀中,耳濡目染地會產生對上層者的猜疑和嫉妒,慢慢地使人與人之間的互信破裂,產生除了利益彼此便不會有任何聯繫的想法。長遠而言,香港社會將畸形發展,窮得只剩下了「錢」!
衝破歧視 互助共贏
正如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表示,以露宿者為例,他們較少走進店舖,若向店員索取一杯「待用」咖啡,即表明自己窮人的身份,可能難以啟齒。這亦反映了香港獨特的現象,在一些人的眼裏,認為領取社會救助的人大多數是懶人,並投以異樣的眼光。若然如此,則「待用」文化很難在社區傳播,人與人之間亦難以產生聯繫。
回到根本,市民應該放下成見,沒有誰一輩子停留在一個階層,在一個永遠充滿活力與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的健康社會,今天的你幫助了一個人,明天你有可能亦會得到別人幫助作為回報。當然,當你幫助別人的時候,最好不要期望別人將來有天會作回報。
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正默默薰陶着下一代的成長,潛移默化下,小朋友會繼續幫助別人。香港從來就不是任何單一個體的香港,而是七百萬市民的香港,如果我們能放下歧視,主動互相幫助,那麼所有人都是贏家,香港亦會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主席 何鍾泰博士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主席 何鍾泰博士
信報 -「舜息廣博」 | 201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