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療結合與香港競爭力
大舜基金與工程界社促會月前舉辦了第五個免費醫療知識講座,講題為「高血壓」;當天會場爆滿,皆因講者全是香港中、西醫療界重量級人物。在大舜基金主席何鍾泰博士致辭後,先由前醫管局主席梁智鴻醫生講解高血壓是引發各種慢性疾病的主要源頭,又引用美國方面數字,每年用於高血壓引發的各類疾病治療費用高達1000億美元;此外,市民對高血壓的誤解而不接受治療也是令人擔心的。
其他講者包括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老人專科王春波醫生及心臟專科甄榮達醫生。梁教授從慢性疾病的病源和市民健康方面去看高血壓,並引用一個全港的健康調查來說明其嚴重性,在受訪的15,000多名市民中,發現4,800多人有高血壓,而當中的2,000多人在受訪前是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可見高血壓的潛在風險。據王醫生講解,香港75歲或以上的市民約有70%是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甄醫生很支持及早診斷,尋找病因,控制及預防高血壓。
內地成功經驗很多
中醫方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梁榮能教授引用《黃帝內經素問》的理論去解釋,「高血壓」屬於「氣血阻滯」,常見症型有「陰虛陽亢」和「痰濕瘀結」等。中醫可針對不同病人的整體情況、症型、使用各種中藥、針灸、食療去調節人體經絡臟腑,使人體回復到健康平衡狀態,他也與出席者分享一些食療方。
以上提供高層次中西醫在高血壓的醫療知識講座,正好表明香港社會有獨特的中西結合文化和專業知識背景,這種文化特性明顯有其價值。
慢性病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都是嚴重問題。治療慢性病成本高昂。據世衛2014年報告,全球約有87%的人口死亡源於慢性病,在中國,2005至2014年間慢性病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估計達5,500多億美元。在世衛60週年大會上,陳馮富珍總幹事建議各國應在工作間宣傳如何避免慢性病,鼓勵適當地節制飲食和多運動。
去年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英國推動金融科技合作和「一帶一路」大戰略對接的前一週,香港特首梁振英與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與英國衛生部簽署了一份備忘錄。高局長表示,香港與英國同樣認為人口老化,慢性病等社會負擔問題沉重。港,英兩方面就非傳染病,包括慢性病、新型醫院設計建造和分享傳統中醫藥規管經驗等建立一個新溝通框架,意義深遠。1997年後,特區政府將中醫確認為專業,3間大學成立中醫課程,18區中醫教研中心和私人執業市場的建立,中藥納入規管,市民日漸信賴香港中醫藥服務產品等,都表明香港有基礎和潛質去創造有「香港特色的中、西醫結合醫療」。
內地中、西醫結合研究治療慢性病已有很多成功經驗可供學習。例如,中醫「配伍科學化研究」中應用丹參於心腦血管疾病等。再者,中國醫療市場龐大,「十三五」規劃中已表明將開放養老行業,加上「CEPA服務貿易」落實和「一帶一路」的機遇,特區政府應以開放創新的態度,鼓勵中、西醫療團隊在互相尊重各自的優勢下結合預防和治療慢性病,再和一些中藥,生物科技、醫療設備生產和保健服務企業協作,發展能為特區、內地和「一帶一路」沿線人民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專利技術和藥品、設備和服務。這不單可增進市民健康,也可讓香港逐步發展為「國際上認可的中、西結合醫療服務」成功示範地區,突顯社會、科技、經濟等效益供世界參考。醫管局在7間醫院試辦的「中西醫協作先導計劃」切實探索及汲取經驗是個好開始。
防治慢性病顯優勢
隨著人口老化和醫療成本增加,香港在治療高血壓和慢性病需要創新和發揮結合醫療優勢!政府應該研究和制訂「中、西醫並重的綜合發展大綱」,提供資源展開循症醫學、社會和經濟等研究,增加社會共識,減少阻力。如特區政府能和業界充分合作,加上中央支持,發展「中、西醫結合預防及治療慢性病」是切實可行的,也可產生具有中、西文化特色和競爭力的新醫療保健產業。中、西醫精誠合作下所產生的獨特結合專業知識技術和團隊文化優勢,將可協助建立高增值的「優質健康生活和工作循環」(Quality Health Life & Work Cycle),有效鞏固香港特區作為「國際超級聯繫人」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