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句口號會是「港人港什麼」?
先是「港人港床位」,接着「港人港地」,然後「港人港奶」,下一句口號會是「港人港什麼」?
近日,奶粉問題因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的言論而再次升溫。其實,客觀而言,奶粉問題背後隱藏的兩岸問題遠較這單一物品還要複雜得多。
就奶粉問題而言,港府受到市民大加抨擊之後,終於採取行政手段規管奶粉出境,但卻不設「日落條款」。高永文亦認同限購不是永久的措施,政府會因應實際情況隨時應對。由此可見,政府是為自己將來改變措施而留定後路。不過,假如全國政協委員繼續高調評論奶粉事件,指摘港人「忘恩負義」,把奶粉問題政治化,港府該如何「撲火」,如何同時討好兩地居民?
最初,兩岸矛盾來自床位問題,在「自由經濟」的前提下,資本家謀求最大利益無可厚非,所以私家醫院接待大量雙非孕婦,此事導致香港市民基於個人物資分配的考慮,正式出來遊行示威。
至於有人提出限制「自由行」,部分議員亦表示應作檢討「自由行」。在奶粉和床位問題上,由於它們均為香港市民不可缺少的資源,港府正式停止對外人提供該服務是應該的,但如何同時又不違背自由市場運作呢?
筆者認為針對部分有限資源,採取配額制分配的方法較為可行,其中亦不涉及矮化港人、破壞港人消費習慣的問題。
首先,大部分的資源都在市場裏自由流通,出於盈利的目的,商人更願意以高價出售商品十分合理,政府和市民不能強迫商人以低價出售商品予本港市民。
其次,政府亦不可能直接管理所有市場上流通的商品,杜絕炒賣。香港有「購物天堂」的美譽,選擇多元化和出口稅率低,都是主要原因,如果愈來愈多商品的自由流通受到限制,將令香港對遊客的吸引力大減。因此,出於平衡港人與外來購物遊客之間的考慮,實施配額制是較為客觀的做法。
在「港人港地」問題上,除了土地是十分有限的資源外,亦多了一個經濟考慮,那就是吸引外資來港從事經貿行業,設立分部,甚至把總部遷來香港。外資來港經商,必然希望可以購買物業予員工居住,因為高昂的租金必然是外地公司一筆不少的成本開支。
此外,租金近年升幅明顯,這筆無法預測的未來開支,必然進一步減低外資來港的意欲。無論鄰近的新加坡,還是海外許多國家,都提供各種優惠政策以吸引外地企業,但是香港反而與世界趨勢背道而馳,只會讓更多的專業人才和企業流向其他國家或地區,例如新加坡。
直至現在,奶粉問題似乎得以暫時解決,但土地問題和床位問題並非如市民所願,已作完美處理。由此可見,根本的解決辦法應該是增加土地供應,增加醫護人員的培訓,減少人才的流失率,而不是出於對內地旅客消費習慣的不滿,就全面限制他們來港消費。
「港人港什麽」的口號,已為香港未來的旅遊和經濟發展蒙上陰影。將來,港府依舊奉行「港人港什麽」的口號來作短暫「撲火」,還是真的放遠目光,在保障本地市民生活所需之外,亦能夠使用有效措施吸引旅客和人才來港,這將是對港府相關官員的智慧的一大考驗。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主席 何鍾泰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