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的港人機遇
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國際經濟發展策略,加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效應,即時令全世界掀起熱烈討論,大家亦急急搜集相關資料。為了積極推動區域之間的整合,2014年11月8日,習近平宣佈提供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今年7月,中國亦與金磚國家(BRICS)簽署籌備成立「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 NDB)的政府框架備忘錄。
近30年來中國經濟騰飛,現時中國積極採取大國外交和周邊睦鄰策略,並視為長遠國家政策,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將實現平等共享、共贏的經濟理念,可以說是中國在二十一世紀進行的經濟深化改革、對外開放、陸路與海路並行的區域經濟東西方向互動發展的整體布局策略。
連接亞太與歐洲經濟圈
藉推動「一帶一路」,中國正在積極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過程中,亦可同時促進國與國之間的互信,加強文化交流,共求政治和諧,製造良好的政治氛圍。這是一個極具創意的構思,亦盡顯大國的風範和魄力。
「絲綢之路經濟帶」覆蓋中國、中東歐、中亞、西亞、北非,以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合作主體將會是中國與東盟十國、印度洋、中東、非洲和地中海地區國家。陸上則設立一些國際經濟合作走廊,以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海上則利用港口城市,建構暢運的運輸通道。
就是說,「一帶一路」基本上是連接亞太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將會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走廊,加快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的發展,優勢互補,互聯互通,其發展潛力是非常強大的,而且有漫長的道路作持續發展。
推動「一帶一路」正是很好的機會建立新的國際合作模式,跨國區域性的合作,不但是目前的合作,亦為將來長遠的合作建立基礎;同時,也為好些國家解決不少經濟問題,協助他們發展,因為建立「一帶一路」,可增加彼此包容性,改善居住環境條件,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從而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例如區域間的整合、貿易與投資、能源發展、交通基礎設施、人民幣國際化等,可以作出互利的合作。
在沿線65個國家之間發展新的中、長期國際關係和合作格局,清楚認識國際政治及掌握其意義,某程度上亦改變過去的地緣政治,增加政府之間的互信和建立互利的經濟共同體,從而轉化為多邊、多元的合作新常態。
「亞投行」將以「協商共識」原則取代否決權的做法,新興國家將取得更多話語權,符合公平原則。將帶來現行秩序的新模式,有利於建立新型的國際關係、妥善處理經濟大國與崛起大國的關係及處理大國與小國的關係。習近平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中強調,「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策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
協助內地專才融入社會
沿線國家總人口約44億,GDP約21萬億美元,分別佔全世界63%和29%,約三分二和三分一;國家人均GDP為世界水平的48%,整體出口佔全世界的三分一。這些國家急須加強發展以追上先進國家的步伐,將藉這新布局發展區域經濟合作模式,設立自由貿易區提升競爭力。
香港可以協助「亞投行」提供融資、資產證券化、債券發行、投資、法律、會計、工程、建築、仲裁、保險、財務管理及外匯管理方面的現代專業服務,以發展能源、運輸、道路、鐵路、港口、區域通訊、大數據產業、跨境基建工程、跨境電力與輸電系統建設,加快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
發展中國家可從「亞投行」取得直接的基建投資和間接而較低成本的貸款,還包括絲路基金、BRICS基金等,這些國家亦可以利用本身的天然資源與其他國家合作。至於德國、法國、意大利、美國、南韓等工業強國,將有機會參與大型基建工程的設計、採購、興建及營運,協助城市規劃。
假如「亞投行」在香港設立辦事處,香港的專業人士將更有機會大展拳腳。他們有國際工作經驗及國際視野,亦具有國際認可的專業資格,這些專才將能協助香港充分發揮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以及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重要角色,亦能保持「紐倫港」的美譽。
利用香港具有的地理位置與內地廣闊人脈關係的優勝條件,配合內地企業「走出去」,有助加快國家經濟全球化的過程。香港亦有高水平的人力資源,配合內地開發大數據領域,建立強大基礎性大數據產業和市場化應用機制,加大政策支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增強政府公信力,令「亞投行」運作更順暢。
「一帶一路」需要許多優秀企業管理人才,現時由內地輸入本港的專才約有15萬人,內地來港就學的人數更超過2萬人,如能協助他們融入香港社會,將會強化香港本身的專業團隊,既能解決本港嚴峻的專才短缺問題,亦可配合「一帶一路」的長遠發展。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主席、前立法會議員及原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何鍾泰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