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H7N9的恐慌 反思公共衛生
2013-04-16懷念「哥哥」 反思風華絕代背後
2013-04-13
「一展兩館」爭取國際展覽業龍頭地位
特區政府剛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下設旅遊及會展業小組,致力推動會展業。然而,香港現時面對的挑戰是在展覽旺季很多大型展覽會出現瓶頸問題,難以把展會推向國際大型展覽水準。因此,展覽業界必須攜手合作,才能保持香港的競爭優勢。而採用「一展兩館」的合作模式,將有助香港爭取國際展覽業龍頭地位。
獨立研究機構BMT Asia Pacific Ltd早前公布一項由中文大學經濟學系系主任張惠民教授進行的有關香港展覽業發展前景的市場研究。張教授表示,縱使香港目前依然保持「亞洲展覽之都」的地位,但面對鄰近市場的競爭,發展受到局限,因此業界必須攜手共同合作,才能保持香港的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之路。
資料顯示,在2004至2011年期間,本港展覽業錄得蓬勃增長,以總銷售面積而言,每年平均升幅達11%,較國際增長為高。根據全球經驗,辦展覽的規模愈大愈有利,規模太小則難以經營、沒有多大生存空間。因此,舉辦展覽必須做到最大規模。
可惜的是,在香港,很多大型展覽會均面對場地缺乏,更出現了瓶頸問題,以致不能將展覽規模擴大至世界級水準。歸根究底,就是兩個主要展覽場館-灣仔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及大嶼山的亞洲國際博覽館發展不平衡,前者不足以應付需求,後者則使用率過低。
當遇上採購旺季時,又會出現場地緊張的情況,加上面對鄰近地區如新加坡、澳門以至內地多個城市的競爭,香港要保持競爭優勢,就必須加強場館之間的協調。透過「一展兩館」的合作模式,將可大大加強兩個場館的合作及善用現有的展覽場地資源,而並非只偏重某一場館來獨力應付大型展覽。
政府亦應增加穿梭巴士來往兩館,減少浪費參展商與參觀人士的寶貴時間,同時提高兩館的使用率。「一展兩館」除可促進兩大展覽場地的協同效應,亦有助香港爭取成為國際展覽業龍頭的地位。該研究顯示,私人辦展商UBM曾採用「一展兩館」的模式,展會規模錄得13%的年增長率,遠高於其他展覽會3至5%的年增長率,可見「一展兩館」模式可行。
此外,《施政報告》提到要大力推動大嶼山發展,亦正好為展覽業帶來契機。香港得天獨厚,地利優越,亞洲國際博覽館更與珠三角城市近在咫尺,締造「早上參觀展覽、下午視察廠房」的理想商貿平台。只要政府能開放海天碼頭予非中轉旅客,使用現在已有的航線接載供應商,由大嶼山往來珠三角等城市,既可方便珠三角展覽商經海路來亞博館參加展覽,也惠及來訪展覽會的國際買家,可從海天碼頭即日來回珠三角參觀廠房。若能再把握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基建帶來的發展機遇,必定能推動展覽業及大嶼山的經濟發展。
事實上,展覽業對本港經濟發展貢獻良多,根據香港展覽會議業協會資料顯示,在2010年展覽會議業為香港帶來358億港元經濟收益,佔本地生產總值2.1%,創造約69150個全職職位。展覽業對本港的就業以致整體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政府應牽頭研究、利用及深化「一展兩館」合作模式,並進一步完善大嶼山的配套設施,將必有利展覽業乃至香港整體經濟的長遠發展。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主席 何鍾泰博士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主席 何鍾泰博士
信報 -「舜息廣博」 | 201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