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優化滅村的問題
新界東北發展新市鎮碰到的問題之一是村民不要賠錢,要保住他們的家園。因此反對「滅村」的訴求不能被忽視,否則整個新界有六百多條村,他們會一呼百應,到時要徵用他們的村地,寸步難行。
村民不要賠錢,寧願要守住家園,過其鄉村生活,是涉及個人價值觀的問題,因為鄉村生活的人文景觀與城市生活的人文景觀大相逕庭,前者的特色是人情味很濃、人際關係愛恨分明、重道德、家庭倫理深厚,生活節拍輕鬆、消費清簡;後者的特色是人情味淡薄、人際關係重利輕義、重法不重情、家庭倫理已比較過往淡薄許多、夫妻離婚率高、子女單親普遍、年邁父母多失依、生活節拍緊張、消費方面常有揮霍無度的例子。
這兩種城鄉人文矛盾在世界古文明國家曾引起很大的政治衝突,在中國則變成農民革命把城市摧毀,幾乎每個朝代的興起都會將前朝的城市人口轉移到鄉村務農,史籍「重農抑商」,不斷在中國歷史重覆發生,直到二十世紀仍是如此。
處理城鄉矛盾屬大學問
之所以如此,皆因城鄉人文思想矛盾所使然。在香港經歷過的一百五十多年,港英殖民地政府不斷將香港城市化,由香港島至九龍半島,最後擴展到新界。最初百年,城鄉矛盾很大,主要正是鄉村居民抗拒政府收地滅村,最後迫使港英殖民地政府改以墟化和鎮化,採取逐步蠶食的策略。即使如此,香港至今仍能維持到六百多條村,而且村民生活與城市生活截然不同,與世無爭,其樂也融。
面對這種城鄉矛盾,要在新界發展新市鎮到底要如何才能不激發矛盾,是個大學問,也是對政府一大考驗。依照菜園村的「模式」是以買下多數居民的同意遷村後,然後拆除少數不願遷出的人家,最後另覓一塊土地由政府出資搞基建,成功將菜園村搬遷,命名為菜園新村。這「模式」是政府與村民雙方經過抗爭磨合出來的方案。政府和新界東北有關居民不妨參照去進行談判。
在此建議,與其逐一條村去談判、去重建,不如政府根據自己的計劃將涉及拆除的村進行覓地重建,這一來,村民知道拆村仍可重建,其抗爭的意志與理據也就會舒緩許多,同時政府在整個規劃中也不妨一籃子構思一個重建新村的大藍圖,例如當中設有現代化的農場,設生活消閒場所,改良衛生設備等,將鄉村現代化的加以現代化,不但不會因為原有鄉村的簡陋而有礙香港現代化印象;同時還會將鄉村人文協調一下城市人文的矛盾,何樂而不為?
大舜政策研究中心主席 何鍾泰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