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機遇:回顧過去、把握現在、投資未來
近日國際環境變化莫測,中美貿易戰談判結果未明,在此不明朗的大環境底下,香港作為中國一個對外窗口的國際城市,反藉著國策「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策略而帶來機遇。崛起的內地富翁群對財富管理的需求,不同國家文化下產生的法律問題,只要隨著國策走,都會是香港的無限商機。
21年前,國策「一國兩制」讓香港由英國殖民地搖身一變為中國特別行政區,其國際城市的地位一點沒變,至今繼續發揮著「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以及「國際航運中心」的角色,備受國際認可。據美國傳統基金會剛公佈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顯示,香港連續25年於180個國家及地區中位居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首位。
目前中國正積極推動的「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大國策,香港有必要將國策、當前的國際政治氣候和經濟趨勢綜合思考,才能從中找尋商機。
多年來,中國已製造無數億萬富翁,人數更直逼領先國家。在中國,這群富翁不少還屬年輕一代,他們極具野心、勤奮工作,自己創業也渴望「走出去」進入國際市場,「一帶一路」的倡議正好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機會和更大發展的可能,香港更是這類民營企業踏足國際舞台的跳板。
香港要珍惜這個特殊地位,從中扮演中介角色和「超級聯絡人」,協助他們在相關國家尋找合適業務夥伴、提供可行項目的諮詢服務、為招標過程中提供包括起草法律文件和談判,以及在項目管理與招聘合適的高管人員的意見,甚至出現合同糾紛時,提供建議和解決方案等。
此外,許多富裕的企業家,儘管已經進入尋求安穩的人生階段,他們不願意將財富傳承年輕一代,反而樂意交由信賴和有經驗的人管理財富;又因他們曾經歷艱苦而致富,投資往往傾向謹慎保守。2008年雷曼兄弟迷債引發的金融海嘯,他們仍然歷歷在目,所以不易接受「極低風險、極高回報」這類投資建議。
要找到商機,就要從「了解您的客戶」和「了解產品」著手。筆者於2008年擔任根據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下授權調查迷債而成立的立法會調查委員會主席時,便深深了解到兩者的重要。當時委員會歷時4年及220次會議,才能幫助4.37萬名不幸投資者(又稱「苦主」)收回80%以上甚至90%以上的投資金額;並傳召財政司司長、財政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證監會及金融管理局主管,以至海外本地銀行行政總裁在內的62名證人,出席達106次公開聽證會,是我16年立法會生涯中最深刻的一項任務。
前景媲美領先國家
固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要大量海外資金,投資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質素,包括綠色建設的基建項目會是第一步。根據過去55年英國和香港大型基建項目的經驗,這類大型項目施工期一般長達3至7年,投資者一般不大願意長期鎖定資金,兩者背道而馳,合約糾紛因而時有發生,要透過經年的仲裁、調解、訴訟,才能解決問題。此外,地緣政治因素也不能忽視,投資者往往需要購入保險對沖政治風險。這種種需求,都是香港的商機。
至於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大力提倡的大灣區發展策略,更潛藏無限挑戰。大灣區包括港澳及廣東9個城市,人口涉及6700萬,總面積達56000平方公里。區內國內生產總值(GDP)約1.4萬億美元,規模與韓國或澳洲相若;人均生產總值則為25000美元,已然媲美一些先進國家。
大灣區位置優越,長遠而言可發展成一個強大的海灣開發區。據估計,至2030年區內國內生產總值可超越三藩市、紐約甚至東京,成為最大海灣發展區,有實力與世界其他灣區競爭。大灣區內無論在製造業、創新科技和初創公司均甚具優勢,亦擁有各地渴求具國際視野的專才。
目前,大灣區正在發展成為以香港為藍本的低稅制地區,經濟和社會體制將比其他內地城市更加開放和靈活,9個內地城市亦將與港澳締結更緊密的合作。最重要的是,灣區內有許多富裕人士,均希望財富得到妥善管理,為作為金融中心的香港帶來優勢。
總言之,儘管世界政治和經濟趨勢仍然不明朗,但也不難了解這正是機遇之所在,值得港人好好把握。